首页--交通运输论文--水路运输论文--各种船舶论文--船舶:按航行状态分论文--潜水船论文

水下航行体生成内波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本文符号表第10-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3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5-17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30页
        1.2.1 水下航行体内波生成机理研究进展第18-19页
        1.2.2 体积效应内波研究进展第19-25页
        1.2.3 尾迹效应内波研究进展第25-29页
        1.2.4 两类内波转捩特性研究进展第29-30页
    1.3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30-33页
        1.3.1 主要研究内容第31页
        1.3.2 主要创新点第31-33页
第二章 水下航行体生成内波特性研究实验方法第33-49页
    2.1 实验系统第33-39页
        2.1.1 分层流水槽第33-35页
        2.1.2 分层流体制取系统第35-36页
        2.1.3 循环拖曳系统第36-37页
        2.1.4 电导率测量系统第37-39页
    2.2 实验模型第39-42页
    2.3 实验数据处理方法第42-47页
        2.3.1 电压与密度波动信号之间的换算方法第42-43页
        2.3.2 内波相关速度处理方法第43-44页
        2.3.3 内波波幅第44-45页
        2.3.4 内波时空结构第45-46页
        2.3.5 内波对称性第46-47页
    2.4 本章小结第47-49页
第三章 拖曳物体生成内波特性实验研究第49-91页
    3.1 实验参数及工况第49-50页
    3.2 内波转捩特性分析第50-56页
        3.2.1 潜深的影响第51-54页
        3.2.2 长径比的影响第54-56页
    3.3 内波位移场特性分析第56-65页
        3.3.1 潜深的影响第58-62页
        3.3.2 长径比的影响第62-65页
    3.4 内波时空形态特征分析第65-76页
        3.4.1 潜深的影响第70-72页
        3.4.2 长径比的影响第72-76页
    3.5 内波对称性分析第76-83页
        3.5.1 潜深的影响第79-80页
        3.5.2 长径比的影响第80-83页
    3.6 内波重复性分析第83-86页
    3.7 内波空间波形结构分析第86-88页
    3.8 本章小结第88-91页
第四章 水下航行体生成内波理论模型研究第91-119页
    4.1 源致内波理论第91-105页
        4.1.1 控制方程第91-93页
        4.1.2 等效质量源第93-95页
        4.1.3 方程的求解第95-99页
        4.1.4 内波色散关系和垂向特征函数第99-105页
    4.2 理论与实验结果比较第105-118页
        4.2.1 体积效应内波第106-112页
        4.2.2 尾迹效应内波第112-118页
    4.3 本章小结第118-119页
第五章 自推进体生成内波特性实验研究第119-139页
    5.1 实验参数与工况第119-120页
    5.2 内波转捩特性比较第120-122页
    5.3 内波位移场特性比较第122-127页
    5.4 内波时空特征比较第127-136页
    5.5 内波反对称度比较第136-137页
    5.6 本章小结第137-13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9-141页
    6.1 总结第139-140页
    6.2 展望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第151-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论文共15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抑振去耦复合覆盖层的机理研究、材料改性和实验验证
下一篇:深厚软土基坑疏干与减压降水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