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的企业信用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3页 |
1.2.1 供应链金融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4-16页 |
1.5 创新点 | 第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17-27页 |
2.1 相关概念 | 第17-24页 |
2.1.1 供应链金融 | 第17-18页 |
2.1.2 供应链金融模式 | 第18-23页 |
2.1.3 供应链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 | 第23页 |
2.1.4 信用风险 | 第23-24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4-26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4-25页 |
2.2.2 交易成本理论 | 第25页 |
2.2.3 信贷配给理论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 第27-34页 |
3.1 指标选取和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7页 |
3.2 影响因素 | 第27-30页 |
3.2.1 融资企业 | 第27-28页 |
3.2.2 核心企业 | 第28-29页 |
3.2.3 第三方物流公司 | 第29页 |
3.2.4 供应链状况 | 第29-30页 |
3.2.5 宏观环境 | 第30页 |
3.3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 第30-31页 |
3.4 供应链金融模式下企业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 第31-3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4 供应链金融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4-40页 |
4.1 信用风险评价方法 | 第34-35页 |
4.1.1 传统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 第34页 |
4.1.2 现代信用风险评价模型 | 第34-35页 |
4.2 评价方法的选择 | 第35-37页 |
4.3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7-39页 |
4.3.1 BP神经网络概述 | 第37-38页 |
4.3.2 BP神经网络算法简述 | 第38-3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5 实证研究 | 第40-51页 |
5.1 数据来源 | 第40-41页 |
5.1.1 行业选择 | 第40-41页 |
5.1.2 研究对象选择 | 第41页 |
5.1.3 原始数据取得 | 第41页 |
5.2 数据预处理 | 第41-42页 |
5.3 主成分分析 | 第42-45页 |
5.4 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45-47页 |
5.4.1 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 | 第45-46页 |
5.4.2 回归结果分析 | 第46-47页 |
5.5 BP神经网络分析 | 第47-49页 |
5.5.1 变量处理 | 第47页 |
5.5.2 激活函数选择 | 第47页 |
5.5.3 网络结构选择 | 第47-48页 |
5.5.4 输出结果分析 | 第48-49页 |
5.6 对比分析 | 第49-50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6 结语 | 第51-53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51页 |
6.2 不足之处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