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电式单液滴发生装置的设计与试验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单液滴发生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热泡式单液滴按需发生技术 | 第12-13页 |
1.2.2 机械式单液滴按需发生技术 | 第13-14页 |
1.2.3 电磁式单液滴按需发生技术 | 第14页 |
1.2.4 气动式单液滴按需发生技术 | 第14-15页 |
1.2.5 压电式单液滴按需发生技术 | 第15-19页 |
1.3 国内外单液滴研究技术总结 | 第19页 |
1.4 单液滴发生技术的应用 | 第19-21页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1页 |
1.5.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单液滴发生装置的设计 | 第23-35页 |
2.1 单液滴发生装置的设计思路 | 第23-24页 |
2.2 压电驱动器的选型 | 第24-32页 |
2.2.1 单液滴发生装置的理论分析 | 第26-29页 |
2.2.2 压电驱动器工作物理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2.2.3 压电驱动器的驱动频率输入设计 | 第31-32页 |
2.3 实验装置总体方案 | 第32-3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液滴下落过程数值模拟 | 第35-43页 |
3.1 液滴断裂的理论 | 第35-37页 |
3.1.1 常用的无量纲数 | 第35-36页 |
3.1.2 控制方程 | 第36-37页 |
3.2 液滴下落过程流体模型建立 | 第37-39页 |
3.3 液滴下落过程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42页 |
3.3.1 液滴下落过程中流场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页 |
3.3.2 液滴下落过程中速度场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3.3.3 液滴下落过程中压力场仿真的结果与分析 | 第40-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压电输入信号与液滴形成的关系研究 | 第43-51页 |
4.1 压电驱动器驱动波形选取 | 第43-48页 |
4.1.1 测量方法选取 | 第43-45页 |
4.1.2 试验方案 | 第45-48页 |
4.2 压电驱动器振动位移和液滴形成的关系 | 第48-5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液滴粒径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51-67页 |
5.1 液滴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法 | 第51-57页 |
5.1.1 液滴图像采集 | 第52-53页 |
5.1.2 液滴图像处理 | 第53-57页 |
5.2 喷头参数的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7-59页 |
5.2.1 喷头内径与液滴粒径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5.2.2 喷头长径比与液滴粒径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5.3 压电的输入参数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1 电压输入幅值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59-61页 |
5.3.2 压电驱动频率对液滴直径的影响 | 第61页 |
5.4 液滴喷射速度对液滴粒径的影响 | 第61-64页 |
5.5 卫星液滴的产生 | 第64-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7-68页 |
6.2 进一步的研究与展望 | 第68-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读研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附录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