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酶论文

GH45和GH12家族纤维素酶的稳定性和催化特性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一章 引言第19-33页
    1.1 纤维素及半纤维素第19-21页
        1.1.1 纤维素第19-20页
        1.1.2 半纤维素第20-21页
    1.2 纤维素酶及其研究进展第21-25页
        1.2.1 纤维素酶第21页
        1.2.2 β-jelly-roll结构第21-22页
        1.2.3 GH12 糖苷水解酶及其研究进展第22-25页
    1.3 α/β家族酶多催化反应功能的研究进展第25-27页
    1.4 GH45 纤维素酶及其研究进展第27-29页
        1.4.1 GH45 纤维素酶热稳定性的研究进展第27-28页
        1.4.2 GH45 纤维素酶抗表面活性剂的研究进展第28-29页
    1.5 蛋白质工程理论第29-32页
        1.5.1 背景简介第29-30页
        1.5.2 蛋白质的稳定性第30-31页
        1.5.3 蛋白质与底物的结合与催化第31-32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2-33页
第二章 GH45 纤维素酶TaCel45 的热稳定性的研究第33-55页
    2.1 实验材料第33-35页
        2.1.1 菌株、质粒第33页
        2.1.2 引物合成及测序第33页
        2.1.3 试剂及试剂盒第33页
        2.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33-34页
        2.1.5 主要仪器第34-35页
    2.2 实验方法第35-42页
        2.2.1 引物设计第35页
        2.2.2 TaCel45 全长基因的获得第35-36页
        2.2.3 TaCel45编码基因的获得第36-37页
        2.2.4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37-38页
        2.2.5 突变体的构建第38页
        2.2.6 重组GH45 纤维素酶的表达和纯化第38-40页
        2.2.7 重组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测定第40-41页
        2.2.8 野生酶和突变酶的T_m值测定第41-42页
        2.2.9 野生型和突变体在酵母中拷贝数的测定第42页
        2.2.10 TaCel45 的同源建模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第42页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2-53页
        2.3.1 T.arenaria XZ7 来源的TaCel45 的基因序列和三维结构分析第42-44页
        2.3.2 纤维素酶TaCel45 的表达、纯化及性质测定第44-47页
        2.3.3 TaCel45 与其它GH45 纤维素酶的性质比较第47-49页
        2.3.4 TaCel45 的热动力学分析第49页
        2.3.5 TaCel45 的动力学分析第49-50页
        2.3.6 TaCel45 关于二硫键的突变体构建及表达第50-51页
        2.3.7 TaCel45 及其突变体在毕赤酵母中基因拷贝数的测定第51-52页
        2.3.8 TaCel45与TaCel45-C12S二级结构的测定第52页
        2.3.9 TaCel45-C12S性质的测定第52-53页
    2.4 讨论第53-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GH12 纤维素酶NfEG12A中 loop3 的功能研究第55-72页
    3.1 实验材料第55-56页
        3.1.1 实验菌株和质粒第55页
        3.1.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55页
        3.1.3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第55页
        3.1.4 培养基第55-56页
    3.2 实验方法第56-60页
        3.2.1 引物设计第56页
        3.2.2 编码NfEG12A基因cDNA的获得第56-57页
        3.2.3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第57页
        3.2.4 突变体质粒的构建第57页
        3.2.5 野生酶和突变酶的表达和纯化第57-58页
        3.2.6 重组葡聚糖酶的酶学性质测定第58页
        3.2.7 动力学参数的测定第58页
        3.2.8 NfEG12A及其突变体水解纤维六糖的催化效率的测定第58-59页
        3.2.9 NfEG12A及其突变体水解葡聚糖的产物分析第59页
        3.2.10 NfEG12A及其突变体二级结构的分析第59页
        3.2.11 野生酶与突变体的同源建模、分子对接及动力学分析第59-60页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60-70页
        3.3.1 N.fischeri P1 来源的NfEG12A的基因序列和三维结构分析第60页
        3.3.2 NfEG12A及其突变体的构建、纯化和表达第60-61页
        3.3.3 NfEG12A与其他GH12 葡聚糖酶序列的比较第61页
        3.3.4 NfEG12A与其他GH12 葡聚糖酶的性质比较第61-63页
        3.3.5 NfEG12A及其突变体二级结构的测定第63页
        3.3.6 NfEG12A及其突变体的基本性质分析第63-65页
        3.3.7 NfEG12A及其突变体的底物特异性的测定第65页
        3.3.8 NfEG12A及其突变体水解纤维六糖产物的测定第65-67页
        3.3.9 NfEG12A、EG及其突变体的分子动力学模拟数据分析第67-70页
    3.4 讨论第70-71页
    本章小结第71-72页
第四章 关于GH12 家族酶多底物催化特性的突变及结构研究第72-87页
    4.1 实验材料第72页
        4.1.1 实验菌株和质粒第72页
        4.1.2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72页
        4.1.3 引物合成和核酸测序第72页
        4.1.4 培养基第72页
    4.2 实验方法第72-75页
        4.2.1 基因克隆与突变体的构建第72-73页
        4.2.2 序列分析第73页
        4.2.3 野生酶和突变酶的表达与纯化第73-74页
        4.2.4 基本酶学性质测定第74页
        4.2.5 葡聚糖酶和木葡聚糖酶的动力学常数的测定第74页
        4.2.6 酶水解葡聚糖和木葡聚糖的产物分析第74页
        4.2.7 蛋白晶体结构解析和数据整理第74-75页
        4.2.8 分子对接和动力学模拟第75页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75-84页
        4.3.1 N.fischeri P1 来源的NfXyG12A的基因序列和三维结构分析第75-76页
        4.3.2 鉴别与葡聚糖酶和木葡聚糖酶活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第76-78页
        4.3.3 替换氨基酸位点提高木葡聚糖酶活性的突变体第78-80页
        4.3.4 野生型及其突变体的构建、纯化和表达第80页
        4.3.5 野生酶与突变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第80-81页
        4.3.6 突变体对两类底物的水解产物没有改变第81页
        4.3.7 NfEG12A与 NfEG12A-N18Y的晶体结构解析第81-84页
        4.3.8 残基的部分识别和结合导致葡聚糖酶和木葡聚糖酶活性的差异第84页
    4.4 讨论第84-86页
    本章小结第86-87页
第五章 关于羟基乙腈裂解酶和酯酶的多催化反应机制研究第87-107页
    5.1 实验材料第87-88页
        5.1.1 菌株、质粒第87页
        5.1.2 引物合成及测序第87页
        5.1.3 试剂及试剂盒第87页
        5.1.4 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第87-88页
        5.1.5 主要仪器第88页
    5.2 实验方法第88-91页
        5.2.1 基因合成与克隆第88页
        5.2.2 蛋白的诱导表达与纯化第88页
        5.2.3 羟基乙腈裂解酶活性的测定第88-89页
        5.2.4 酯酶活性的测定第89页
        5.2.5 同时反应第89页
        5.2.6 采用pH指示剂法测定酶水解不同酯类的活性第89-90页
        5.2.7 抑制常数的测定第90页
        5.2.8 氢氘交换质谱验证酯酶和羟基乙腈裂解酶的柔性差异第90-91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91-104页
        5.3.1 鉴定酯酶(EST)和羟基乙腈裂解酶(HNL)中保守的残基第91-93页
        5.3.2 替换HNL1 中的保守残基可以增强酯酶的活性第93-94页
        5.3.3 位于催化腔洞附近的残基是底物识别结合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第94页
        5.3.4 替换第一催化半球的所有残基并没有改变酶的活性第94-97页
        5.3.5 突变体HNL1_1~(st)+2~(nd)16 residues更易于结合酯类的底物第97-99页
        5.3.6 突变体HNL1_1~(st)+2~(nd)16 residues的底物结合口袋的朝向发生改变第99-100页
        5.3.7 突变体HNL1_1~(st)+2~(nd)16 residues对苯甲酸的抑制常数提高了第100-102页
        5.3.8 氢氘交换质谱(HDX)验证EST与 HNL的柔性区域第102-103页
        5.3.9 蛋白结构统计软件预测EST与 HNL波动大的位点第103-104页
    5.4 讨论第104-106页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六章 全文结论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9页
附录第119-120页
致谢第120-122页
作者简历第122页

论文共12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学者个人主页的引用展示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下一篇:铬族元素同位素分析与天体化学应用--以钨、铬同位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