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口岸产业政策的评估研究--以磨憨口岸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绪论 | 第10-24页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一) 研究问题及目的 | 第10-11页 |
(二)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 理论意义 | 第11-12页 |
2.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一) 公共政策评估内涵争议 | 第12-13页 |
(二) 公共政策评估标准问题 | 第13-14页 |
1. 事实与价值两分法的评估标准 | 第13页 |
2. 从单一的技术标准向多元复合标准的转变 | 第13-14页 |
(三) 公共政策评估方法和模式 | 第14-16页 |
(四) 产业政策评估研究 | 第16页 |
(五) 文献综述的主要结论 | 第16-17页 |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 第17-24页 |
(一)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 第17-18页 |
1. 公共政策评估的含义 | 第17页 |
2. 公共政策评估的基本方式 | 第17-18页 |
3. 公共政策评估程序 | 第18页 |
(二)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 | 第18-19页 |
1. 产业政策的内涵 | 第18页 |
2. 产业政策评估基本原则 | 第18-19页 |
(1) 独立性原则 | 第19页 |
(2) 客观性原则 | 第19页 |
(3) 系统性原则 | 第19页 |
(三) 构建政策评估的基本框架与路线 | 第19-22页 |
1. 问题的构建 | 第19-20页 |
2. 从问题提取目标 | 第20-21页 |
3. 事实的评估—政策目标的完成度 | 第21页 |
4. 确立价值属性 | 第21-22页 |
5. 价值的评估—是否实现目标价值 | 第22页 |
(四) 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1. 文献研究方法 | 第22页 |
2. 回溯性政策分析模型 | 第22-23页 |
3. 前后对比评估法 | 第23页 |
4. 抽样调查法 | 第23-24页 |
第一章 我国口岸产业政策历史沿革 | 第24-30页 |
一、我国支持口岸发展的产业政策 | 第24-26页 |
(一) 口岸的概念和基本情况 | 第24页 |
(二) 初步探索阶段 | 第24-25页 |
(三) 稳步推进阶段 | 第25页 |
(四) 现阶段产业政策总体规划 | 第25-26页 |
二、云南省磨憨国家一类口岸的产业政策 | 第26-30页 |
(一) 磨憨口岸的主要特点和功能定位 | 第26-27页 |
(二) 磨憨口岸的产业政策梳理 | 第27-30页 |
第二章 磨憨口岸产业政策评估 | 第30-51页 |
一、对政策过程的回溯性分析 | 第30-36页 |
(一) 分析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 | 第30-32页 |
1. 感知问题情势 | 第30页 |
2. 搜索元问题 | 第30-31页 |
3. 界定问题实质 | 第31页 |
4. 详述问题的程度和范围 | 第31-32页 |
(二) 政策相关情景分析 | 第32-33页 |
(三) 相关利益者分析 | 第33-34页 |
(四) 明确政策制定机理 | 第34-35页 |
(五) 产业政策目标取向的提取 | 第35-36页 |
二、建立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 | 第36-43页 |
(一) 事实标准的建立 | 第37-39页 |
1. 效果 | 第37-38页 |
2. 效率 | 第38-39页 |
(二) 价值标准的建立 | 第39-42页 |
1. 公平性 | 第39-40页 |
2. 发展性 | 第40-41页 |
3. 回应性 | 第41-42页 |
(三)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2-43页 |
三、事实与价值维度的产业政策评估 | 第43-51页 |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数据分析 | 第43-46页 |
1. 调查样本 | 第43页 |
2. 问卷收集方式 | 第43页 |
3. 问卷回收情况 | 第43页 |
4. 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43-44页 |
5.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44-46页 |
(二) 基于事实标准的评估 | 第46-48页 |
(三) 基于价值标准的评估 | 第48-51页 |
第三章 评价结果和原因分析 | 第51-56页 |
一、评价结果分析 | 第51-53页 |
二、原因分析 | 第53-54页 |
(一) 政策实施基础薄弱 | 第53页 |
(二) 政策执行偏差 | 第53-54页 |
(三) 产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存在矛盾 | 第54页 |
(四) 政策民主参与度不高 | 第54页 |
三、小结 | 第54-56页 |
第四章 完善云南口岸产业政策的路径 | 第56-58页 |
一、夯实政策实施基础 | 第56页 |
二、严格执行政策,减少政策执行偏差 | 第56-57页 |
三、加强与相关政策的协调 | 第57页 |
四、提高政策与需求的适应性 | 第57-58页 |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附录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