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15页 |
1.1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1.2 选题依据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地震资料精细解释 | 第15-26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5-17页 |
2.1.1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5页 |
2.1.2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7页 |
2.2 资料品质评价 | 第17-21页 |
2.2.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及评价 | 第17-18页 |
2.2.2 测井资料特征分析与评价 | 第18-21页 |
2.3 地震精细解释 | 第21-25页 |
2.3.1 地震剖面解释 | 第21-22页 |
2.3.2 地层切片解释 | 第22-25页 |
2.4 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基于属性分析的河道砂体识别追踪技术 | 第26-36页 |
3.1 地震属性概述 | 第26-27页 |
3.2 特色属性提取与剖面特征分析 | 第27-33页 |
3.2.1 弧长属性 | 第27-28页 |
3.2.2 均方根属性 | 第28-29页 |
3.2.3 甜点属性 | 第29-30页 |
3.2.4 方差体属性 | 第30-31页 |
3.2.5 三瞬属性 | 第31-33页 |
3.3 基于属性分析的河道砂体的人工识别与追踪 | 第33-35页 |
3.4 小结 | 第35-36页 |
第四章 道积分属性在河道砂体预测中的应用 | 第36-44页 |
4.1 薄砂体解释存在的问题 | 第36页 |
4.2 道积分特征分析 | 第36-39页 |
4.2.1 单砂体波形特征 | 第37-38页 |
4.2.2 砂体尖灭楔形体特征 | 第38页 |
4.2.3 实际河道砂体特征 | 第38-39页 |
4.3 道积分与其他地震属性对比分析 | 第39-41页 |
4.3.1 道积分与常规地震属性对比 | 第39-40页 |
4.3.2 道积分与90°相移子波技术的异同点 | 第40-41页 |
4.4 道积分计算薄层厚度精度分析 | 第41-43页 |
4.4.1 楔形体调谐厚度与道积分极值法精度比较 | 第41-42页 |
4.4.2 实际资料应用及评价 | 第42-43页 |
4.5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模式识别的河道砂体解释技术 | 第44-54页 |
5.1 薄砂体的特征分析及模式抽象 | 第44-47页 |
5.1.1 问题的由来——资料解释中发现的薄层典型特征 | 第44-45页 |
5.1.2 模式的核实——模型验证 | 第45-46页 |
5.1.3 薄砂体模式抽象及规律总结 | 第46-47页 |
5.2 算法设计及实现 | 第47-49页 |
5.2.1 数据搜索及特征提取策略 | 第47-49页 |
5.2.2 薄砂体模式识别算法流程框图 | 第49页 |
5.3 模型检验及参数选取讨论 | 第49-51页 |
5.3.1 方法模型验证 | 第49-50页 |
5.3.2 参数讨论 | 第50-51页 |
5.4 实际资料应用 | 第51-53页 |
5.4.1 河流相薄砂体自动识别 | 第51-52页 |
5.4.2 薄砂体厚度预测 | 第52-53页 |
5.5 小结 | 第53-5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