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1.2.1 锥状旋流分离器的发展 | 第10-12页 |
1.2.2 柱状旋流分离器的发展 | 第12-15页 |
1.3 旋流分离的理论研究 | 第15-16页 |
1.4 旋流器内流场的研究 | 第16-19页 |
1.4.1 流场分析 | 第16-17页 |
1.4.2 流体的速度分布 | 第17-18页 |
1.4.3 流体的压力分布 | 第18-19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液-液柱状旋流分离器的结构概念设计 | 第20-26页 |
2.1 引言 | 第20页 |
2.2 柱状旋流分离器的结构 | 第20-24页 |
2.2.1 总体结构 | 第20-21页 |
2.2.2 结构功能构件 | 第21-24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实验系统及实验方案 | 第26-42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系统 | 第26-35页 |
3.2.1 撬装化油水制备系统 | 第26-29页 |
3.2.2 动力系统 | 第29-30页 |
3.2.3 测量系统 | 第30-31页 |
3.2.4 数据采集系统 | 第31-32页 |
3.2.5 控制系统 | 第32-33页 |
3.2.6 实验样机 | 第33-35页 |
3.3 实验方案 | 第35-39页 |
3.3.1 实验参数 | 第35-36页 |
3.3.2 实验工况 | 第36-37页 |
3.3.3 实验结构 | 第37页 |
3.3.4 实验流程 | 第37-39页 |
3.4 实验介质物性 | 第39-40页 |
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0-4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柱状旋流分流器入口流型及最佳分流比 | 第42-54页 |
4.1 引言 | 第42页 |
4.2 入口流型 | 第42-44页 |
4.3 柱状旋流分离器的评价指标 | 第44页 |
4.3.1 分流比 | 第44页 |
4.3.2 分离效率 | 第44页 |
4.4 柱状旋流分离器的最佳分流比 | 第44-53页 |
4.4.1 最佳分流比的定义 | 第44-46页 |
4.4.2 最佳分流比的评价指标 | 第46-50页 |
4.4.3 最佳分流比的判定 | 第50-5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五章 室内样机性能实验研究 | 第54-79页 |
5.1 引言 | 第54页 |
5.2 分离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54-57页 |
5.2.1 旋流器内液滴的受力分析 | 第54-56页 |
5.2.2 分离性能的影响因素 | 第56-57页 |
5.3 结构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7-64页 |
5.3.1 锥段长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57-60页 |
5.3.2 旋流器高度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5.3.3 涡流探测管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2-64页 |
5.4 操作参数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4-74页 |
5.4.1 入口混合流速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4-67页 |
5.4.2 入口含水率对分离性能的影响 | 第67-69页 |
5.4.3 旋流器的压降规律 | 第69-74页 |
5.5 传统型与改进型柱状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的对比 | 第74-77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