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8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光动力疗法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1.2.1 光动力疗法的发展历史 | 第11-12页 |
1.2.2 光动力疗法的作用原理 | 第12-13页 |
1.2.3 光动力疗法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1.3 具有强穿透力的光敏剂 | 第14-20页 |
1.3.1 基于上转换纳米晶的光敏剂 | 第15-18页 |
1.3.2 基于双光子纳米材料的光敏剂 | 第18-19页 |
1.3.3 其他强穿透力的光敏剂设计 | 第19-20页 |
1.4 靶标性光敏剂 | 第20-24页 |
1.4.1 生物功能性高分子为靶向的光敏剂 | 第20-22页 |
1.4.2 特异性多肽为靶向的光敏剂 | 第22-23页 |
1.4.3 其他靶向方式的光敏剂 | 第23-24页 |
1.5 本论文立题依据及意义 | 第24-25页 |
1.6 本论文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第二章 UCNPs-卟啉-HA复合光敏体系基本模板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4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1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8-30页 |
2.1.2 仪器设备 | 第30-31页 |
2.2 NaYF_4:Yb/Er稀土纳米晶的制备 | 第31-33页 |
2.2.1 实验方法 | 第32-33页 |
2.2.2 UCNPs的表征 | 第33页 |
2.3 UCNPs的表面修饰及介孔二氧化硅的包覆 | 第33-34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2.3.2 样品表征 | 第34页 |
2.4 光敏剂分子的负载与透明质酸分子的共价枝接 | 第34-36页 |
2.4.1 实验方法 | 第35-36页 |
2.4.2 样品表征 | 第36页 |
2.5 结果与讨论 | 第36-48页 |
2.5.1 UCNPs纳米晶表征数据分析 | 第36-39页 |
2.5.2 UCNPs表面修饰的表征数据分析 | 第39-41页 |
2.5.3 光敏剂分子的负载及单线态氧产量检测的结果数据分析 | 第41-46页 |
2.5.4 HA分子的共价枝接的表征数据分析 | 第46-4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第三章 细胞成像及毒理实验 | 第49-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9-51页 |
3.1.1 实验试剂 | 第49-50页 |
3.1.2 仪器设备 | 第50-51页 |
3.2 实验步骤 | 第51-54页 |
3.2.1 复合光敏剂的MTT实验 | 第51-53页 |
3.2.2 复合光敏剂的生物成像 | 第53-54页 |
3.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4-58页 |
3.3.1 复合光敏剂的细胞毒性分析 | 第54-55页 |
3.3.2 复合光敏剂对HCT116 细胞PDT效果分析 | 第55-56页 |
3.3.3 复合光敏剂的生物成像分析 | 第56-5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四章 新型复合光敏剂的单线态氧量子产率的调节 | 第59-76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9页 |
4.1.1 实验试剂 | 第59页 |
4.1.2 仪器设备 | 第59页 |
4.2 稀土上转换纳米材料的光学性能的调节 | 第59-68页 |
4.1.1 调节UCNPs掺杂稀土离子的类型 | 第60页 |
4.1.2 调节UCNPs掺杂稀土离子的浓度 | 第60页 |
4.1.3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0-68页 |
4.3 光敏成分的类型和混合配比的调整 | 第68-75页 |
4.3.1 单一光敏成分的类型调节 | 第69-70页 |
4.3.2 光敏成分混合配比的调节 | 第70-71页 |
4.3.3 结果分析 | 第71-7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复合光敏剂靶向性的调节 | 第76-84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5.1.1 试剂材料 | 第76页 |
5.1.2 仪器设备 | 第76页 |
5.2 不同分子量的透明质酸的共价枝接 | 第76-78页 |
5.2.1 实验方法 | 第77页 |
5.2.2 结果分析 | 第77-78页 |
5.3 细胞水平靶向性测试 | 第78-82页 |
5.3.1 实验方法 | 第78-80页 |
5.3.2 结果讨论 | 第80-8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