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1.1 大跨度钢拱桥发展历史 | 第10-15页 |
1.1.1 国外钢拱桥发展历史 | 第10-13页 |
1.1.2 国内钢拱桥发展历史 | 第13-15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1.3 索力优化问题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4 本文研究的工程项目背景 | 第19-22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桥梁索力优化理论 | 第24-35页 |
2.1 概述 | 第24页 |
2.2 施工阶段索力优化方法 | 第24-28页 |
2.2.1 合理施工状态 | 第24-25页 |
2.2.2 倒退分析法 | 第25页 |
2.2.3 前进倒退分析法 | 第25-26页 |
2.2.4 无应力状态法 | 第26页 |
2.2.5 影响矩阵法 | 第26-28页 |
2.3 成桥状态索力优化方法 | 第28-33页 |
2.3.1 合理成桥状态 | 第28-29页 |
2.3.2 指定受力状态的优化方法 | 第29-30页 |
2.3.3 无约束的优化方法 | 第30-31页 |
2.3.4 有约束的索力优化 | 第31-32页 |
2.3.5 影响矩阵法 | 第32-3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三章 苏岭山大桥施工阶段吊杆力优化 | 第35-56页 |
3.1 概述 | 第35页 |
3.2 施工方案及施工阶段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5-40页 |
3.2.1 主要施工方案 | 第35-39页 |
3.2.2 Midas/civil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39-40页 |
3.3 吊杆初次张拉力确定 | 第40-48页 |
3.3.1 常用索力确定方法比选 | 第42-43页 |
3.3.2 张拉吊杆力至梁段自重的1/2 | 第43-47页 |
3.3.2.1 主梁及主拱变形 | 第43-46页 |
3.3.2.2 主梁应力 | 第46-47页 |
3.3.3 吊杆初次张拉完成 | 第47-48页 |
3.4 吊杆二次张拉力确定 | 第48-55页 |
3.4.1 桥梁结构非线性理论 | 第48-53页 |
3.4.1.1 材料非线性理论 | 第49-50页 |
3.4.1.2 几何非线性理论 | 第50-51页 |
3.4.1.3 非线性方程求解方法 | 第51-53页 |
3.4.2 结合影响矩阵法的正装迭代 | 第53-54页 |
3.4.3 优化结果 | 第54-5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苏岭山大桥成桥状态吊杆力优化 | 第56-76页 |
4.1 概述 | 第56页 |
4.2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成桥索力优化方法 | 第56-62页 |
4.2.1 标准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56-58页 |
4.2.2 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 | 第58-59页 |
4.2.3 改进算法的性能测试 | 第59-62页 |
4.3 苏岭山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2-67页 |
4.3.1 大跨度桥梁ANSYS建模概要 | 第62-63页 |
4.3.2 基本设计参数 | 第63-65页 |
4.3.3 约束及连接的处理 | 第65-66页 |
4.3.4 苏岭山大桥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6-67页 |
4.4 优化模型的程序实现 | 第67-71页 |
4.4.1 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67-69页 |
4.4.1.1 优化目标函数 | 第68页 |
4.4.1.2 优化约束条件 | 第68-69页 |
4.4.2 优化的程序实现 | 第69-71页 |
4.5 成桥索力优化结果 | 第71-75页 |
4.5.1 恒载作用下索力优化结果 | 第72-73页 |
4.5.2 恒载加活载作用下索力优化结果 | 第73-7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5.1 本文结论 | 第76-77页 |
5.2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82页 |
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82页 |
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