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独立电源技术(直接发电)论文--光电池论文--太阳能电池论文

表面微结构与载流子复合对太阳能光电转换的影响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主要符号及单位表第16-18页
1 绪论第18-33页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8-20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20-31页
        1.2.1 薄膜太阳能电池强化吸收研究第20-23页
        1.2.2 载流子复合特性研究第23-24页
        1.2.3 太阳能热电发电器件研究第24-27页
        1.2.4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研究第27-31页
    1.3 本文工作的主要内容第31-33页
2 微结构能源器件基础及研究方法第33-52页
    2.1 太阳能电池工作原理第33-35页
    2.2 太阳能电池光电耦合模型与计算方法第35-47页
        2.2.1 光学模型第35-36页
        2.2.2 电学模型第36-39页
        2.2.3 数值计算方法第39-47页
    2.3 太阳能热电发电器件工作原理第47-49页
    2.4 太阳能热电发电器件模型第49-50页
    2.5 本章小结第50-52页
3 微结构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光电特性研究第52-70页
    3.1 引言第52页
    3.2 表面复合的影响第52-61页
        3.2.1 计算模型第53-54页
        3.2.2 表面复合速率的影响第54-57页
        3.2.3 光栅微结构表面几何结构参数的影响第57-59页
        3.2.4 光栅微结构表面几何结构参数优化第59-61页
    3.3 温度的影响第61-69页
        3.3.1 计算模型第61-62页
        3.3.2 温度对光学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3.3.3 温度对电学特性的影响第63-67页
        3.3.4 热膨胀系数的影响第67-69页
    3.4 本章小结第69-70页
4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能量损耗分析第70-84页
    4.1 引言第70-71页
    4.2 计算模型及模型验证第71-73页
    4.3 能量损耗机制理论描述第73-75页
        4.3.1 输出功率第73页
        4.3.2 低于半导体带隙损耗第73-74页
        4.3.3 热化损耗第74页
        4.3.4 光学损耗第74-75页
        4.3.5 复合损耗与空间弛豫损耗第75页
    4.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75-82页
    4.5 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效率提升方法第82-83页
    4.6 本章小结第83-84页
5 微结构表面光伏-热电耦合系统性能研究第84-100页
    5.1 引言第84-85页
    5.2 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第85-88页
    5.3 理论模型验证第88-89页
    5.4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89-99页
        5.4.1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光谱特性分析第89-92页
        5.4.2 光伏电池转换效率第92-93页
        5.4.3 光伏-热电耦合系统转换效率第93-97页
        5.4.4 仿生蛾眼结构表面与平板结构表面性能比较第97-99页
    5.5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6 微结构Si/PEDOT:PSS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实验研究第100-114页
    6.1 引言第100-101页
    6.2 实验部分第101-104页
        6.2.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101页
        6.2.2 实验仪器第101页
        6.2.3 实验步骤第101-104页
    6.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104-112页
        6.3.1 光学特性第104-110页
        6.3.2 电学特性第110-112页
    6.4 本章小结第112-114页
7 微结构选择性光谱调控提高太阳能热电发电器件性能研究第114-125页
    7.1 引言第114-115页
    7.2 计算模型与数值方法第115-116页
    7.3 计算结果与分析第116-124页
        7.3.1 几何结构参数的影响第116-121页
        7.3.2 热聚焦因子的影响第121页
        7.3.3 入射角和偏振角的影响第121-123页
        7.3.4 晶格排列以及不同微结构表面的影响第123-124页
    7.4 本章小结第124-125页
8 结束语第125-129页
    8.1 主要研究结论第125-127页
    8.2 主要创新点第127-128页
    8.3 下一步研究设想第128-129页
致谢第129-13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相关论文第131-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51页

论文共1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型方法的风力发电机组热特性和故障诊断研究
下一篇:信号稀疏分解算法研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