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国内外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0-13页 |
1.2.1 国外植物抗旱性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植物抗旱性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植物抗旱机制研究 | 第13-17页 |
1.3.1 渗透调节与植物抗旱性 | 第13-14页 |
1.3.2 酶保护系统与植物抗旱性 | 第14-15页 |
1.3.3 光合作用与植物抗旱性 | 第15-16页 |
1.3.4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与植物抗旱性 | 第16-17页 |
1.3.5 植物抗旱性指标综合评价方法 | 第17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1.5 课题来源 | 第18页 |
1.6 研究内容 | 第18-21页 |
1.6.1 研究地区自然条件 | 第18页 |
1.6.2 植物材料选择与介绍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1-22页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2.3.1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 第22页 |
2.3.2 植物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22-25页 |
2.3.3 植物光合指标的测定 | 第25页 |
2.3.4 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参数的测定 | 第25页 |
2.4 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25-26页 |
2.5 数据统计方法 | 第26-27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7-45页 |
3.1 干旱胁迫处理期间土壤含水量变化 | 第27-28页 |
3.2 干旱胁迫下7种灌木植物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28-33页 |
3.2.1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组织含水量的变化 | 第28页 |
3.2.2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第28-29页 |
3.2.3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质膜透性的变化 | 第29-30页 |
3.2.4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3.2.5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31页 |
3.2.6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 第31-32页 |
3.2.7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3.2.8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33页 |
3.3 干旱胁迫下6种灌木植物光合指标的变化 | 第33-37页 |
3.3.1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变化 | 第33-34页 |
3.3.2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化 | 第34-35页 |
3.3.3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胞间浓度CO_2浓度的变化 | 第35页 |
3.3.4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蒸腾速率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5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气孔限制值的变化 | 第36-37页 |
3.3.6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水分利用率的变化 | 第37页 |
3.4 干旱胁迫下7种灌木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 第37-41页 |
3.4.1 干旱胁迫下植物PSII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的变化 | 第37-38页 |
3.4.2 干旱胁迫下植物PSII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的变化 | 第38-39页 |
3.4.3 干旱胁迫下植物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的变化 | 第39-40页 |
3.4.5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的非光化学淬灭的变化 | 第40页 |
3.4.6 干旱胁迫下植物叶片的光化学淬灭系数的变化 | 第40-41页 |
3.5 运用数学统计分析方法对7种植物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 第41-45页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第45-52页 |
4.1 讨论 | 第45-50页 |
4.1.1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理机制的影响 | 第45-48页 |
4.1.2 干旱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8-49页 |
4.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 第49页 |
4.1.4 主成分分析 | 第49-50页 |
4.2 结论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