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喜温药物论文

基于X射线辐照处理和RNA-Seq的光果甘草三萜代谢途径分子机制研究

摘要第7-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符号说明第14-17页
前言第17-23页
    1.立题依据第17-20页
        1.1 如何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是制约甘草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第17页
        1.2 光果甘草是研究甘草三萜类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的良好实验材料第17-18页
        1.3 X射线辐照处理是获得优良甘草种质资源的有效途径第18页
        1.4 高通量RNA-Seq技术为深入研究甘草三萜类生物合成分子机制提供新方法第18-20页
    2.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0-23页
        2.1 研究目标第20页
        2.2 研究内容第20-22页
        2.3 技术流程图第22-23页
文献综述第23-28页
    3.1 甘草三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分子机制研究现状第23-24页
    3.2 辐照诱变育种的研究概况第24-25页
    3.3 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现状第25-28页
第一章 X射线辐照处理对甘草中18α-甘草酸及18β-甘草酸含量的影响研究第28-66页
    1.实验材料第28-29页
        1.1 植物材料第28页
        1.2 仪器第28-29页
        1.3 试剂及耗材第29页
    2.实验方法第29-32页
        2.1 甘草种子的辐照处理第29页
        2.2 甘草种子的播种、生长管理及采收第29-30页
        2.3 辐照甘草样品的分子鉴定第30-31页
        2.4 辐照甘草样品中18α-甘草酸及18β-甘草酸的含量测定第31-32页
    3.实验结果第32-64页
        3.1 辐照处理后甘草的生长及采收情况第32-36页
        3.2 辐照处理甘草样品的分子鉴定结果第36-37页
        3.3 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HPLC标准曲线的建立第37-39页
        3.4 A组乌拉尔甘草样品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第39-43页
        3.5 A组小结第43-44页
        3.6 B组乌拉尔甘草样品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第44-49页
        3.7 B组小结第49-50页
        3.8 C组乌拉尔甘草样品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第50-54页
        3.9 C组小结第54-55页
        3.10 D组光果甘草样品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第55-60页
        3.11 D组小结第60页
        3.12 E组胀果甘草样品中18α-甘草酸与18β-甘草酸的含量及产量分析第60-64页
        3.13 E组小结第64页
    4.小结和讨论第64-66页
第二章 三萜类化合物差异积累的光果甘草样品的转录组分析第66-125页
    1.实验材料第66-67页
        1.1 植物材料第66页
        1.2 实验仪器第66页
        1.3 试剂第66-67页
    2.实验方法第67-74页
        2.1 光果甘草总RNA的提取第67页
        2.2 Illumina文库构建和测序第67-68页
        2.3 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第68-74页
    3.实验结果第74-122页
        3.1 光果甘草样品总RNA的提取第74-75页
        3.2 光果甘草样品转录组数据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75-85页
        3.3 L1-H1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第85-88页
        3.4 L1-H2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第88-91页
        3.5 L1-H3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第91-94页
        3.6 核心差异表达基因分析结果第94-99页
        3.7 核心差异基因表达谱分析以及候选关键功能基因筛选结果第99-122页
    4.小结和讨论第122-125页
第三章 光果甘草候选关键基因的qRT-PCR验证第125-136页
    1.实验材料第125-126页
        1.1 目标基因第125页
        1.2 实验仪器第125-126页
        1.3 试剂及耗材第126页
    2.实验方法第126-130页
        2.1 总RNA的提取第126-127页
        2.2 逆转录第127-128页
        2.3 荧光定量PCR扩增第128-130页
        2.4 qRT-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第130页
    3 实验结果第130-135页
        3.1 候选关键功能基因的qRT-PCR分析结果第130-132页
        3.2 候选关键功能基因的qRT-PCR和RNA-Seq相关性分析结果第132-135页
    4 小结与讨论第135-136页
第四章 光果甘草GgARPI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36-148页
    1.实验材料第136-137页
        1.1 植物材料第136页
        1.2 试剂第136页
        1.3 仪器及耗材第136-137页
    2.实验方法第137-139页
        2.1 光果甘草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第137页
        2.2 GgARPI基因cDNA的PCR扩增第137页
        2.3 目的片段的T连接与转化第137-138页
        2.4 阳性克隆筛选及菌液冻存第138-139页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39页
    3.实验结果第139-146页
        3.1 光果甘草总RNA提取结果第139-140页
        3.2 GgARPI基因PCR扩增结果第140页
        3.3 阳性克隆筛选结果第140-141页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141-146页
    4.小结与讨论第146-148页
第五章 光果甘草GgUGE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48-157页
    1.实验材料第148页
        1.1 植物材料、试剂、仪器和耗材第148页
    2.实验方法第148-149页
        2.1 光果甘草总RNA的提取和逆转录第148页
        2.2 光果甘草UGE基因cDNA的PCR扩增第148-149页
        2.3 目的片段的T连接与转化第149页
        2.4 阳性克隆筛选及菌液冻存第149页
        2.5 生物信息学分析第149页
    3.实验结果第149-155页
        3.1 光果甘草总RNA提取结果第149页
        3.2 目的基因PCR扩增结果第149-150页
        3.3 阳性克隆筛选结果第150页
        3.4 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第150-155页
    4.小结与讨论第155-157页
第六章 光果甘草GgARPI、GgUGE基因植物双元表达载体的构建第157-169页
    1.实验材料第157页
        1.1 菌体及质粒第157页
        1.2 试剂第157页
        1.3 仪器和耗材第157页
    2.实验方法第157-163页
        2.1 含GgARPI和GgUGE基因大肠杆菌工程菌的活化及重组T质粒的提取第157-158页
        2.2 表达载体pCAMBIA1305.1酶切位点的分析第158页
        2.3 引物设计第158-160页
        2.4 带酶切位点的基因片段PCR扩增第160页
        2.5 PCR产物回收纯化第160-161页
        2.6 空载体的双酶切第161页
        2.7 目的基因片段与空载体双酶切产物的连接第161-162页
        2.8 重组质粒的转化第162-163页
        2.9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测序第163页
    3.实验结果第163-168页
        3.1 含GgARPI和GgUGE基因的重组T质粒提取结果第163-164页
        3.2 GgARPI和GgUGE基因扩增结果第164页
        3.3 pCAMBIA1305.1载体质粒提取结果第164-165页
        3.4 pCAMBIA1305.1载体双酶切结果第165页
        3.5 菌液PCR验证结果第165-166页
        3.6 测序结果第166-168页
    4.小结与讨论第168-169页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第169-173页
    1.总结第169-171页
    2.展望第171-173页
参考文献第173-181页
致谢第181-182页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第182页

论文共1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非铅金属卤化物钙钛矿的制备及其在LED中的应用
下一篇:甘草酸生物合成途径中GuGDHs与GuCPR基因的克隆及GuGDHs的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