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设立依据 | 第15-18页 |
第一节 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提出 | 第15页 |
一、恢复性司法理念的概念 | 第15页 |
二、恢复性司法理念的具体体现 | 第15页 |
第二节 未成年人特别保护观念的落实 | 第15-16页 |
第三节 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性 | 第16-18页 |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16-17页 |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处理原则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比较研究 | 第18-23页 |
第一节 域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与学理 | 第18-20页 |
一、以美国为典型的少年法庭形式 | 第18-19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的少年法庭形式 | 第19页 |
三、不同国家、地区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实践差异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国内立法情况 | 第20-23页 |
一、国内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起步与建立 | 第21-22页 |
二、国内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创新与完善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操作困境 | 第23-28页 |
第一节 对“可能判处一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罚”理解不一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社会公众不理解 | 第24页 |
第三节 被害人不支持 | 第24-26页 |
一、被害人不配合 | 第24-25页 |
二、对“听取被害人意见”的误解 | 第25页 |
三、被害人意见易受外界影响 | 第25-26页 |
第四节 监督帮扶落实难 | 第26-28页 |
一、基层案多人少 | 第26页 |
二、外来人口缺少合适成年人 | 第26页 |
三、缺乏健全的社会监管组织 | 第26-28页 |
第四章 实践中针对上述难点问题的应对方法 | 第28-30页 |
第一节 召开听证会,化解社会疑虑问题 | 第28页 |
第二节 建立帮教基地,化解监管难问题 | 第28-29页 |
一、建立帮教基地缓解未成年人监管难 | 第28页 |
二、搭建校、企、技能多方位帮教平台 | 第28-29页 |
第三节 统一做法,化解理解不一问题 | 第29-30页 |
一、统一听取被害人意见的做法 | 第29页 |
二、探索建立风险评估的量化评估模型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执行中仍需要探索解决的难点问题 | 第30-33页 |
第一节 多位一体的未检工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 第30-31页 |
第二节 特殊司法制度保障机制尚未健全 | 第31-32页 |
一、社会调查制度 | 第31页 |
二、合适成年人到场制度 | 第31-32页 |
第三节 组织机构有待进一步健全 | 第32-33页 |
第六章 意见和建议 | 第33-40页 |
第一节 探索建立帮教新机制 | 第33-34页 |
一、搭建学校帮教平台 | 第33页 |
二、搭建企业帮教平台 | 第33-34页 |
三、搭建职业技能帮教平台 | 第34页 |
第二节 充分发挥异地协作机制 | 第34-35页 |
第三节 社会调查专业化与合适成年人及时到场 | 第35-38页 |
一、促使社会调查专业化 | 第35页 |
二、督促合适成年人及时到场 | 第35-36页 |
三、完善未成年人帮教考察工作 | 第36-37页 |
四、未成年人监督考察工作的落实 | 第37-38页 |
第四节 建立多部门联动的教育保护预防新机制 | 第38-40页 |
一、法制校长制度 | 第38页 |
二、公检法联动提高工作水平 | 第38-39页 |
三、创造良好的社区法制环境 | 第39页 |
四、探求与教育行政部门的联动机制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