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物化理论的再思考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2-27页 |
第一章 个人层面: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之一 | 第27-35页 |
一、人身依附关系的超越:个人独立性的彰显 | 第27-30页 |
(一) 交换关系对血缘关系的超越 | 第27-29页 |
(二) 市场规则对权力等级的超越 | 第29-30页 |
二、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 第30-32页 |
(一) 传统社会生产力落后导致人的能力发展的滞后 | 第30-31页 |
(二) 物化促进个人能力的发展 | 第31-32页 |
三、需要体系的发展:从自然需要到社会需要 | 第32-35页 |
(一) 个体自然需要:传统社会需要体系 | 第33-34页 |
(二) 个体社会需要:自然需要的发展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社会层面: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之二 | 第35-44页 |
一、开放性:从民族历史到世界历史 | 第35-38页 |
(一) 封闭性:传统社会的地域性表现 | 第35-36页 |
(二) 世界历史的产生:“物”的逻辑推动的结果 | 第36-38页 |
二、流动性:从固态发展到世界市场 | 第38-41页 |
(一) 固态特征:传统社会的非流动性表现 | 第38-39页 |
(二) 世界市场的形成:“物”的逻辑的内在要求 | 第39-41页 |
三、秩序性:从等级关系转向秩序建构 | 第41-44页 |
(一) 传统社会的等级性 | 第41-42页 |
(二) 物化促进社会的秩序建构 | 第42-44页 |
第三章 历史层面: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之三 | 第44-55页 |
一、物质财富的增加 | 第44-48页 |
(一) 传统社会“原始的丰富” | 第44-45页 |
(二) 物化带来物质力量的丰富 | 第45-48页 |
二、促进社会关系的多方面发展 | 第48-51页 |
(一) 传统社会关系发展的简单化 | 第48-49页 |
(二) 物化促进社会关系发展的普遍化 | 第49-51页 |
三、人类社会主体性的彰显:从永恒主体到社会主体 | 第51-55页 |
(一) 传统社会对永恒主体的追求 | 第51-52页 |
(二) 物化有利于人类的社会主体性发展 | 第52-53页 |
(三) 物化的克服:人的主体性的真正实现 | 第53-55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物化理论再思考的当代意义 | 第55-62页 |
一、有利于新时代个人的发展 | 第55-57页 |
(一) 有利于新时代个人能力的发展 | 第55-56页 |
(二) 有利于提高新时代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 | 第56-57页 |
二、有利于新时代社会的发展 | 第57-59页 |
(一) 推动开放性社会的构建 | 第57-58页 |
(二) 推动社会制度规则的完善 | 第58-59页 |
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 第59-62页 |
(一) 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 第59-60页 |
(二) 必须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第60-62页 |
余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