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9-11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0页 |
四、主要研究方法 | 第10页 |
五、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10-11页 |
第一章 考试作弊行为的立法进程 | 第11-20页 |
第一节 行政法律规制 | 第11-14页 |
一、行政法对考试作弊行为规定 | 第11-12页 |
二、行政法规制考试作弊行为的不足 | 第12-14页 |
第二节 刑法的零散规制 | 第14-16页 |
一、刑法对考试作弊行为的零散规定 | 第14-15页 |
二、刑法零散规制考试作弊行为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三节 考试作弊入刑的正当性、必要性 | 第16-20页 |
一、考试作弊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第16-17页 |
二、考试作弊入刑符合中国国情 | 第17-18页 |
三、考试作弊入刑与国际接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基本问题 | 第20-30页 |
第一节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基本术语含义 | 第20-24页 |
一、考试作弊的内涵 | 第20-21页 |
二、国家考试的内涵 | 第21-22页 |
三、法律规定的内涵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组织考试作弊罪客观行为认定 | 第24-30页 |
一、组织行为的认定 | 第24-25页 |
二、组织对象的要求 | 第25-27页 |
三、帮助行为的认定 | 第27-28页 |
四、组织考试作弊罪的既遂标准 | 第28-30页 |
第三章 组织考试作弊罪的界限 | 第30-41页 |
第一节 与考试作弊类犯罪的界限 | 第30-33页 |
一、非法出售、提供试题、答案罪 | 第30-32页 |
二、代替考试罪 | 第32-33页 |
第二节 与其他犯罪的界限 | 第33-41页 |
一、非法获取获取国家秘密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 | 第33-35页 |
二、招收公务员、学生徇私舞弊罪 | 第35-37页 |
三、伪造、变造、买卖身份证件罪 | 第37-38页 |
四、非法生产、销售专用间谍器材罪、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