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1 面孔吸引力的概述 | 第10-12页 |
1.1.1 面孔吸引力含义和假设 | 第10页 |
1.1.2 面孔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1.3 面孔吸引力的理论解释 | 第11-12页 |
1.2 注意偏向 | 第12-15页 |
1.2.1 注意偏向的定义 | 第12-13页 |
1.2.2 注意偏向的理论解释 | 第13-14页 |
1.2.3 注意偏向的研究范式 | 第14-15页 |
1.3 面孔吸引力与注意偏向的研究 | 第15-19页 |
1.3.1 不同情绪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15-16页 |
1.3.2 不同性别面孔的注意偏向研究 | 第16页 |
1.3.3 不同注意成分的面孔吸引力研究 | 第16-19页 |
2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3页 |
2.1 问题提出 | 第19-21页 |
2.2 研究思路 | 第21页 |
2.3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2.3.1 理论意义 | 第21-22页 |
2.3.2 实际意义 | 第22-23页 |
3 实验研究 | 第23-35页 |
3.1 实验1:面孔吸引力对注意定向的影响 | 第23-27页 |
3.1.1 研究目的 | 第23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1.3 研究方法 | 第23-25页 |
3.1.4 研究结果 | 第25页 |
3.1.5 讨论 | 第25-27页 |
3.2 实验2:面孔吸引力对注意警觉的影响 | 第27-31页 |
3.2.1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3.2.2 研究假设 | 第27页 |
3.2.3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3.2.4 研究结果 | 第28-29页 |
3.2.5 讨论 | 第29-31页 |
3.3 实验3:面孔吸引力对注意维持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3.2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3.3.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3.3.4 研究结果 | 第32-34页 |
3.3.5 讨论 | 第34-35页 |
4 总讨论 | 第35-38页 |
4.1 面孔吸引力与注意偏向 | 第35页 |
4.2 高吸引力面孔存在注意的定向、警觉和维持等现象 | 第35-37页 |
4.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7-38页 |
5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5页 |
附录 | 第45-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