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6-44页 |
第一章 植物油菜素内酯激素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 | 第16-30页 |
1. 植物中油菜素内酯激素的代谢 | 第16-18页 |
1.1 BR生物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1.2 BR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 | 第17-18页 |
2. BR信号转导途径 | 第18-30页 |
2.1 拟南芥内的BR信号途径 | 第18-20页 |
2.2 水稻体内的BR信号途径 | 第20-24页 |
2.3 BR与水稻农艺性状的关系 | 第24-30页 |
第二章 水稻粒型的发育调控 | 第30-44页 |
1 粒型相关基因 | 第30-37页 |
1.1 GRAIN SIZE 3(GS3) | 第31-32页 |
1.2 GRAIN SIZE 5(GS5) | 第32-33页 |
1.3 qGL3.1 | 第33-34页 |
1.4 GRAIN WIDTH 2 (GW2) | 第34页 |
1.5 GRAIN WIDTH 5/SEED WIDTH 5 (GW5/qSW5) | 第34-35页 |
1.6 GRAIN WIDTH 8(GW8) | 第35-36页 |
1.7 GRAIN INCOMPLETE FILLING 1 ( GIF1) | 第36页 |
1.8 THOUSAND-GRAIN WEIGHT 6 | 第36-37页 |
2 水稻粒型的分子调控机制 | 第37-41页 |
2.1 蛋白降解途径 | 第38-39页 |
2.2 植物激素在籽粒发育中的作用机制 | 第39-41页 |
3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44-116页 |
第三章 OsPPKL1通过BR信号通路调控水稻粒长 | 第44-9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4-52页 |
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44-45页 |
1.2 菌株、质粒和试剂盒 | 第45页 |
1.3 总RNA的提取及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45页 |
1.4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分析 | 第45-46页 |
1.5 植物总DNA提取 | 第46页 |
1.6 OsGSKs和OsBZR1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6-47页 |
1.7 酵母双杂交分析 | 第47-48页 |
1.8 双分子荧光互补分析 | 第48页 |
1.9 体外GST pull-down分析 | 第48-50页 |
1.10 体外去磷酸化分析 | 第50-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93页 |
2.1 OsPPKL1系统进化分析 | 第52-53页 |
2.2 OsPPKL1相关转基因水稻植株的粒型调查 | 第53-55页 |
2.3 OsPPKL1 mRNA原位杂交 | 第55-56页 |
2.4 OsPPKL1转基因水稻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56-59页 |
2.5 OsPPKL1对BR的响应特性分析 | 第59-62页 |
2.6 酵母双杂交筛选OsPPKL1互作蛋白 | 第62-63页 |
2.7 OsPPKL1互作蛋白PIP3功能分析 | 第63-69页 |
2.8 OsPPKL1与OsGSKs的互作特性分析 | 第69-74页 |
2.9 OsGSKs序列分析 | 第74-77页 |
2.10 OsGSKs在水稻不同组织中的表达特性 | 第77-78页 |
2.11 OsGSKs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78-79页 |
2.12 T-DNA插入型突变体osgsk3和osgsk5的验证及农艺性状调查 | 第79-84页 |
2.13 OsPPKL1对OsGSK3体外去磷酸化分析 | 第84-85页 |
2.14 OsGSK3与OsBZR1的互作特性分析 | 第85-86页 |
2.15 OsGSK3可以体外将OsBZR1磷酸化 | 第86-87页 |
2.16 核质穿梭蛋白OsBZR1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87-91页 |
2.17 OsPPKL1影响OsGSK3的表达量 | 第91-93页 |
3. 讨论 | 第93-98页 |
第四章 GS3和qGL3在粒长发育中的加性效应 | 第98-11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1.1 植物材料及处理 | 第98页 |
1.2 转录组学分析 | 第98页 |
1.3 信号途径分析 | 第98页 |
1.4 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 | 第98-9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9-113页 |
2.1 GS3和qGL3在粒长发育中的加性效应 | 第99-101页 |
2.2 GS3和qGL3共同调控基因 | 第101-103页 |
2.3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分析 | 第103-109页 |
2.4 差异表达基因的Mapman分析 | 第109-112页 |
2.5 利用qRT-PCR分析DEGs表达量 | 第112-113页 |
3. 讨论 | 第113-116页 |
全文结论与展望 | 第116-118页 |
全文创新点 | 第118-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20-130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2页 |
附录Ⅰ | 第132-140页 |
附录Ⅱ | 第140-154页 |
致谢 | 第1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