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1 自我接纳 | 第11-13页 |
1.1.1 自我接纳的概念 | 第11页 |
1.1.2 自我接纳的相关研究 | 第11-13页 |
1.1.3 自我接纳的测量 | 第13页 |
1.2 攻击性 | 第13-15页 |
1.2.1 攻击性的概念 | 第13-14页 |
1.2.2 攻击性的测量方法及工具 | 第14-15页 |
1.3 自我接纳与攻击性的相关研究 | 第15页 |
1.4 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 第15-17页 |
1.4.1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5-17页 |
1.4.2 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 第17页 |
1.5 问题提出 | 第17-18页 |
1.6 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1.6.1 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6.2 现实意义 | 第19页 |
1.7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1.8 研究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研究一城市农民工子女自我接纳和攻击性水平现状 | 第21-31页 |
2.1 研究目的 | 第2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21-23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21-22页 |
2.3.2 研究工具 | 第22-23页 |
2.3.3 研究过程 | 第23页 |
2.3.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23页 |
2.4 研究结果及分析 | 第23-28页 |
2.4.1 城市农民工子女自我接纳的人口学特征 | 第23-25页 |
2.4.2 城市农民工子女攻击性的人口学特征 | 第25-27页 |
2.4.3 自我接纳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 | 第27页 |
2.4.4 城市农民工子女攻击性对自我接纳的回归分析 | 第27-28页 |
2.5 讨论与结果分析 | 第28-31页 |
2.5.1 城市农民工子女自我接纳的结果分析 | 第28页 |
2.5.2 城市农民工子女攻击性的结果分析 | 第28-29页 |
2.5.3 城市农民工子女自我接纳与攻击性的关系分析 | 第29-31页 |
3 研究二城市农民工子女自我接纳的干预研究 | 第31-53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31页 |
3.2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31-32页 |
3.3 研究方法 | 第32-35页 |
3.3.1 研究对象 | 第32页 |
3.3.2 研究工具 | 第32-35页 |
3.4 研究过程 | 第35-40页 |
3.4.1 准备阶段 | 第35页 |
3.4.2 实验组干预过程 | 第35-40页 |
3.4.3 后测 | 第40页 |
3.5 实验组干预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影响的个案观察与分析 | 第40-47页 |
3.5.1 被试资料介绍 | 第40-41页 |
3.5.2 观察记录与分析 | 第41-47页 |
3.6 团体干预结果分析 | 第47-50页 |
3.6.1 实验组、安慰剂组、对照组自我接纳的变化 | 第47-48页 |
3.6.2 实验组、安慰剂组、对照组攻击性的变化 | 第48-50页 |
3.7 讨论 | 第50-51页 |
3.8 研究结论 | 第51-53页 |
4 结论 | 第53-55页 |
4.1 研究结论 | 第53页 |
4.2 对策建议 | 第53-54页 |
4.2.1 学校方面应加大对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 | 第53页 |
4.2.2 加强心理健康的学科渗透,促进个体成长 | 第53页 |
4.2.3 加强与学生父母的交流,定时开展家长课堂和心理讲座 | 第53-54页 |
4.3 不足与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1页 |
附录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