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历 | 第6-7页 |
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3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7-23页 |
1.2 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 第23-33页 |
1.2.1 构造及沉积环境演化 | 第23-24页 |
1.2.2 大气-海洋氧化进程 | 第24-26页 |
1.2.3 寒武纪早期海洋分层结构 | 第26-30页 |
1.2.4 寒武纪早期全球与南华盆地源区化学风化程度及古气候条件 | 第30-31页 |
1.2.5 研究区地质背景概况 | 第31-33页 |
1.3 关键科学问题 | 第33页 |
1.4 研究内容、意义及工作量 | 第33-37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33-35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35页 |
1.4.3 工作量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研究指标与分析方法 | 第37-59页 |
2.1 海水氧化还原状态相关指标 | 第37-48页 |
2.1.1 铁组分指标 | 第37-40页 |
2.1.2 氧化还原敏感微量元素(RSTEs)指标 | 第40-43页 |
2.1.3 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rg) | 第43-44页 |
2.1.4 氮同位素组成(δ~(15)N) | 第44-47页 |
2.1.5 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δ~(34)Spy) | 第47-48页 |
2.2 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 | 第48-49页 |
2.3 化学风化相关指标 | 第49-52页 |
2.3.1 化学蚀变指数(CIA) | 第49-50页 |
2.3.2 钾交代作用和沉积再循环作用 | 第50-51页 |
2.3.3 A-CN-K三角图 | 第51-52页 |
2.4 样品及分析方法 | 第52-59页 |
2.4.1 铁组分 | 第52-54页 |
2.4.2 微量元素 | 第54-55页 |
2.4.3 主量元素 | 第55-56页 |
2.4.4 总碳(TC)、总硫(TS)、总有机碳(TOC)、总无机碳(TIC)含量 | 第56页 |
2.4.5 有机碳同位素(δ~(13)Corg)、全岩氮同位素(δ~(15)Nbulk)及有机氮同位素(δ~(15)Norg) | 第56页 |
2.4.6 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组成 | 第56-57页 |
2.4.7 锆石SIMS U-Pb定年分析 | 第57-59页 |
第三章 桂北地区三江石门剖面老堡组SIMS锆石年龄与地层对比意义 | 第59-70页 |
3.1 前言 | 第59-61页 |
3.2 研究剖面概况 | 第61页 |
3.3 结果 | 第61-63页 |
3.4 讨论 | 第63-68页 |
3.4.1 石门剖面SJSM-02样品SIMS锆石U-Pb年龄的准确性 | 第63-64页 |
3.4.2 老堡组的持续时限及南华盆地深水相埃迪卡拉纪-寒武纪(E-C)界线位置 | 第64-65页 |
3.4.3 对清溪组底界年龄的制约 | 第65-66页 |
3.4.4 三江地区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过渡期地层盆地范围内对比 | 第66-67页 |
3.4.5 有机碳同位素是否可以用于区域地层对比? | 第67-6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寒武纪早期南华盆地桂北地区水化学分层 | 第70-84页 |
4.1 前言 | 第70-72页 |
4.2 研究剖面概况 | 第72-73页 |
4.3 结果 | 第73-76页 |
4.4 讨论 | 第76-83页 |
4.4.1 现代氧化风化对氧化还原指标数据影响评价 | 第76页 |
4.4.2 泗里口剖面氧化还原环境重建 | 第76-80页 |
4.4.3 泗里口剖面水体氧化还原环境演化机制 | 第80-81页 |
4.4.4 泗里口剖面水柱氧化还原的分层结构 | 第81-8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三江地区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时空波动及其对寒武纪早期南华盆地海洋化学结构的启示 | 第84-99页 |
5.1 前言 | 第84-86页 |
5.2 结果 | 第86-88页 |
5.3 讨论 | 第88-98页 |
5.3.1 石门剖面氧化还原状态重建 | 第89-95页 |
5.3.2 三江地区海水化学状态时空波动 | 第95-96页 |
5.3.3 三江地区海水化学状态对寒武纪早期南华盆地海洋化学结构的启示 | 第96-9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8-99页 |
第六章 寒武纪早期南华盆地东南缘物源区化学风化及其对古海洋化学的影响 | 第99-111页 |
6.1 前言 | 第99-100页 |
6.2 结果 | 第100-103页 |
6.2.1 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第100-102页 |
6.2.2 泗里口剖面矿物组成 | 第102-103页 |
6.3 讨论 | 第103-109页 |
6.3.1 三江地区寒武纪早期清溪组原岩组成 | 第103-105页 |
6.3.2 石门剖面和泗里口剖面钾交代作用与沉积再循环作用 | 第105-106页 |
6.3.3 寒武纪早期三江地区源区化学风化程度和古气候 | 第106-107页 |
6.3.4 寒武纪早期南华盆地东南缘三江地区与扬子陆块中部地区源区化学风化程度和古气候对比 | 第107-108页 |
6.3.5 源区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对三江地区海水化学状态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09-111页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11-114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11-112页 |
7.2 主要创新点 | 第112-113页 |
7.3 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13-114页 |
致谢 | 第114-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48页 |
附录 | 第148-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