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7-33页 |
1.1 神经肌肉系统与血液循环系统的关系 | 第18-22页 |
1.1.1 神经系统疾病与血管健康 | 第19-20页 |
1.1.2 神经血管功能耦合 | 第20-22页 |
1.2 问题的提出 | 第22-24页 |
1.3 外周神经肌肉血液循环检测技术 | 第24-26页 |
1.4 外周神经肌肉电生理检测技术 | 第26-30页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组织结构 | 第30-33页 |
第2章 基于面部血流量的面瘫病情检测和康复评估研究 | 第33-57页 |
2.1 周围性面瘫及其客观评估方法 | 第33-37页 |
2.1.1 周围性面瘫的表现及病因 | 第33-34页 |
2.1.2 周围性面瘫评估、诊断方法 | 第34-37页 |
2.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第37-43页 |
2.2.1 激光散斑成像技术的原理 | 第37-38页 |
2.2.2 激光散斑成像设备及血流图的获取 | 第38-39页 |
2.2.3 实验对象 | 第39-40页 |
2.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 第40-43页 |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3-55页 |
2.3.1 面瘫病情程度与面部组织血流量的相关关系 | 第43-47页 |
2.3.2 面瘫康复过程中的面部组织血流量变化 | 第47-50页 |
2.3.3 物理治疗过程中的面部组织血流量变化 | 第50-53页 |
2.3.4 面瘫痊愈前的面部组织血流量特征 | 第53-55页 |
2.4 结论 | 第55-57页 |
第3章 偏瘫患者的肢体肌氧特征研究 | 第57-77页 |
3.1 卒中后的运动功能障碍 | 第57-61页 |
3.1.1 中枢神经损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及其康复干预方法 | 第57-60页 |
3.1.2 卒中后外周神经肌肉系统的病理改变及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 | 第60-61页 |
3.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第61-69页 |
3.2.1 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原理 | 第61-63页 |
3.2.2 实验对象 | 第63-65页 |
3.2.3 实验流程 | 第65-68页 |
3.2.4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68-69页 |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9-75页 |
3.3.1 静止状态下偏瘫患者肌肉血流量和血氧代谢率特征 | 第69-72页 |
3.3.2 运动状态下偏瘫患者肌肉血红蛋白浓度变化特征 | 第72-75页 |
3.4 结论 | 第75-77页 |
第4章 基于多通道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康复范式效果评估研究 | 第77-93页 |
4.1 肌肉收缩时其生理变化特点及检测方法 | 第77-79页 |
4.1.1 肌肉收缩时生理变化的不均匀性 | 第77-78页 |
4.1.2 空间分辨的肌肉血氧检测方法 | 第78-79页 |
4.2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 | 第79-83页 |
4.2.1 多通道的近红外光谱成像技术 | 第79-81页 |
4.2.2 实验对象和范式 | 第81-82页 |
4.2.3 数据分析与统计 | 第82-83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3-91页 |
4.3.1 不同运动范式下肌肉血红蛋白浓度时空变化的典型模式 | 第83-86页 |
4.3.2 不同运动范式下肌肉血红蛋白浓度时间变化的统计学分析 | 第86-87页 |
4.3.3 不同运动范式下肌肉血红蛋白浓度空间分布变化的统计学分析 | 第87-90页 |
4.3.4 不同运动范式下肌肉血红蛋白浓度空间变化与肌肉位置的关系 | 第90-91页 |
4.4 结论 | 第91-93页 |
第5章 面部表面肌电分析方法及其与血流成像技术融合的初步研究 | 第93-113页 |
5.1 表面肌电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 第93-97页 |
5.2 基于高密度表面肌电信号的面部肌电特征分析 | 第97-103页 |
5.2.1 表面肌电信号的特征值 | 第97-98页 |
5.2.2 实验对象与方法 | 第98-99页 |
5.2.3 实验结果 | 第99-103页 |
5.3 基于表面肌电信号的面部肌肉协同分析 | 第103-110页 |
5.3.1 肌肉协同分析方法 | 第104-106页 |
5.3.2 实验对象与方案 | 第106-108页 |
5.3.3 实验结果 | 第108-110页 |
5.4 表面肌电与血流成像同步检测的初步尝试 | 第110-111页 |
5.5 结论 | 第111-11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13-116页 |
6.1 本文工作总结 | 第113-115页 |
6.2 下一步研究方向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23-1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