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20页 |
一、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 选题缘由 | 第11页 |
2.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3-18页 |
1. 国内研究状况分析 | 第13-16页 |
2. 国外研究状况分析 | 第16-18页 |
三、研究设计 | 第18-20页 |
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页 |
4. 特色与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低效政府与高效政府的差异性 | 第20-27页 |
一、传统机制下的低效政府 | 第20-21页 |
二、低效政府与高效政府的差异性 | 第21-25页 |
1. 政府与社会的关系 | 第21-22页 |
2. 信息资源是否共享 | 第22-23页 |
3. 行政效能是否最大化 | 第23-24页 |
4. 政府的办事服务程序 | 第24-25页 |
三、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加强SP区政社合作,推进政府效能转变 | 第27-34页 |
一、影响“政社合作”的因素 | 第27-29页 |
1. 政府与社会组织两者合作的意愿不强烈 | 第27-28页 |
2. 社会组织发展滞后,存在诸多问题 | 第28页 |
3. 双方承担的责任不明确 | 第28-29页 |
二、政府与社会组织加强合作,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工作 | 第29-31页 |
1. 鼓励、扶持和创新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 | 第29页 |
2.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 | 第29-30页 |
3. 社会组织“以赛促练”,承接政府资源 | 第30-31页 |
三、“政社合作”模式的创新意义 | 第31-33页 |
1. 有利于提高社区治理的民主化建设水平 | 第31页 |
2. 有利于实现社会组织的蓬勃和快速发展 | 第31-32页 |
3. 有利于普遍增强双方的社会责任共识 | 第32页 |
4. 有利于政府有效整合资源,更好地回应社会需求 | 第32-33页 |
四、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建立统一的信息数据库,实现资源共享互通 | 第34-42页 |
一、建设人口信息库,做到“人在辖区,信息入库” | 第34-36页 |
1. 人口信息库的基本概况 | 第35页 |
2. 人口信息库的实践内容 | 第35页 |
3. 人口信息库建设的现实意义 | 第35-36页 |
二、建设法人信息库,实现法人信息资源共享应用 | 第36-38页 |
1. 法人信息库的基本概况 | 第36-37页 |
2. 法人信息库的实践内容 | 第37-38页 |
3. 法人信息库建设的影响 | 第38页 |
三、建设地理信息库,实现地理信息和城市空间信息共享应用 | 第38-40页 |
1. 地理信息库的基本概况 | 第38-39页 |
2. 地理信息库的实践情况 | 第39-40页 |
3. 地理信息库建设的运作成效 | 第40页 |
四、小结 | 第40-42页 |
第五章 实施“互联网+政务”,提高政务服务效能 | 第42-51页 |
一、“互联网+政务”的提出及现实意义 | 第42-44页 |
1. “互联网+政务”的提出 | 第42-43页 |
2. “互联网+政务”的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二、落实“互联网+政务”战略,提高SP区的政务服务效能 | 第44-49页 |
1. 智慧社区,提高了社区服务效能 | 第44-45页 |
2. 智慧交通,提高了交通服务效能 | 第45-47页 |
3. 智慧公安,提高了公共安全服务效能 | 第47-49页 |
三、小结 | 第49-51页 |
第六章 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集成整合办事服务 | 第51-56页 |
一、SP区“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基本情况 | 第51-53页 |
1.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发展历程 | 第51-52页 |
2.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职能 | 第52页 |
3.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运行机制 | 第52-53页 |
二、“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及服务开展 | 第53-54页 |
1.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建设内容 | 第53页 |
2. “一站式服务中心”的服务开展 | 第53-54页 |
三、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的影响 | 第54-55页 |
四、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6-59页 |
一、效能政府建设,是研究苏州市SP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佳途径 | 第56页 |
二、政社不合作、行政效能低是完成低效政府向高效政府转变的双重阻碍 | 第56-57页 |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推进效能政府转变的最重要途径 | 第57页 |
四、要全面从低效政府转为高效政府,还需要其他途径共同推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