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4页 |
1.1 小麦叶片的衰老 | 第8-10页 |
1.1.1 小麦叶片衰老与叶绿体、叶绿素以及光合作用 | 第8-9页 |
1.1.2 叶片衰老与叶绿素荧光 | 第9页 |
1.1.3 叶片衰老过程中的持绿性 | 第9-10页 |
1.2 叶绿素降解 | 第10-12页 |
1.2.1 叶绿素分子结构 | 第10页 |
1.2.2 叶绿素降解途径 | 第10-11页 |
1.2.3 叶绿素酶(CLH) | 第11-12页 |
1.2.4 脱镁叶绿素酶(PPH) | 第12页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13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14-19页 |
2.1 试验材料及种植方法 | 第14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1.2 种植情况 | 第14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14-19页 |
2.2.1 试验试剂 | 第14-15页 |
2.2.2 数据分析软件 | 第15页 |
2.2.3 小麦持绿相关性状的测定 | 第15-16页 |
2.2.4 酶活测定 | 第16-17页 |
2.2.5 小麦叶片CLH、PPH RNA的提取及qPCR分析 | 第17-19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19-46页 |
3.1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SPAD及GLAD的动态变化 | 第19-24页 |
3.1.1 花后旗叶SPAD的动态变化 | 第19-20页 |
3.1.2 花后旗叶GLAD的动态变化 | 第20-21页 |
3.1.3 基于SPAD和GLAD值,不同倍性小麦品种叶片衰老特征与聚类分析 | 第21-24页 |
3.2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光合参数的动态变化 | 第24-27页 |
3.2.1 花后旗叶蒸腾速率(Tr)的动态变化 | 第24-25页 |
3.2.2 花后旗叶光合速率(Pn)的动态变化分析 | 第25-27页 |
3.3 不同倍性小麦品种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 | 第27-32页 |
3.3.1 花后旗叶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动态变化 | 第27-28页 |
3.3.2 花后旗叶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动态变化 | 第28-29页 |
3.3.3 花后旗叶叶绿素荧光淬灭(qp)的动态变化 | 第29-30页 |
3.3.4 花后旗叶PSⅡ实际量子产量(Y(Ⅱ))的动态变化 | 第30-32页 |
3.4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叶绿素酶(CLH)及脱镁叶绿素酶(PPH)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32-36页 |
3.4.1 花后旗叶叶绿素酶(CLH)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32-33页 |
3.4.2 花后旗叶脱镁叶绿素酶(PPH)酶活的动态变化 | 第33-35页 |
3.4.3 花后旗叶叶绿素酶(CLH)及脱镁叶绿素酶(PPH)酶活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35页 |
3.4.4 花后旗叶叶绿素酶(CLH)及脱镁叶绿素酶(PPH)酶活变化的品种间差异 | 第35-36页 |
3.5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CLH及PPH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6-42页 |
3.5.1 花后旗叶TaCLH与TaPPH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 | 第36-41页 |
3.5.2 花后旗叶TaCLH与TaPPH基因表达的动态变化比较 | 第41页 |
3.5.3 花后旗叶TaCLH与TaPPH基因表达总量的比较 | 第41-42页 |
3.6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生理指标、CLH、PPH酶活及相关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6页 |
3.6.1 不同倍性小麦旗叶SPAD、GLAD、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45页 |
3.6.2 不同倍性小麦旗叶SPAD、GLAD、光合参数及叶绿素荧光参数与CLH、PPH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 第45页 |
3.6.3 不同倍性小麦旗叶CLH、PPH酶活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 第45-4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第46-51页 |
4.1 不同倍性小麦花后旗叶SPAD、GLAD、光合特征的差异 | 第46-47页 |
4.2 CLH和PPH在不同倍性小麦叶绿素降解脱植基过程中酶活的差异 | 第47-48页 |
4.3 不同倍性小麦叶绿素降解脱植基过程中TaCLH、TaPPH表达 | 第48-49页 |
4.4 全文结论 | 第49-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6页 |
Abstract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