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不透水层研究基础 | 第13页 |
1.2.2 不透水层与城市内涝分析 | 第13-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6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4-15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3.3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4 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2章 数据与方法 | 第18-30页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8-20页 |
2.1 研究数据 | 第20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0-28页 |
2.2.1 史料文献法 | 第21页 |
2.2.2 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 | 第21页 |
2.2.3 距离谱分析 | 第21-22页 |
2.2.4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 第22页 |
2.2.5 景观格局指数 | 第22-25页 |
2.2.6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 第25-26页 |
2.2.7 地理探测器 | 第26-28页 |
2.3 技术路线 | 第28-30页 |
第3章 武汉市不透水层时空格局分析 | 第30-53页 |
3.1 武汉市不透水层提取与修正 | 第30-35页 |
3.1.1 不透水层粗提取与修正 | 第30-34页 |
3.1.2 不透水层提取结果 | 第34-35页 |
3.2 武汉市不透水层基本分布及扩张情况分析 | 第35-41页 |
3.2.1 武汉市各区不透水层面积及增长情况 | 第35-39页 |
3.2.2 武汉市不透水层构成比例解析 | 第39-40页 |
3.2.3 武汉市各区不透水层构成情况 | 第40-41页 |
3.3 武汉市不透水层圈层发展情况分析 | 第41-43页 |
3.4 武汉市不透水层景观格局分析 | 第43-48页 |
3.4.1 不透水层类型优势度 | 第43-44页 |
3.4.2 不透水层景观破碎度 | 第44-45页 |
3.4.3 不透水层景观分离度 | 第45-46页 |
3.4.4 不透水层景观多样性指数 | 第46-47页 |
3.4.5 不透水层景观优势化指数 | 第47页 |
3.4.6 不透水层景观均匀度指数 | 第47-48页 |
3.5 武汉市不透水层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情况分析 | 第48-51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4章 武汉市内涝成因分析 | 第53-81页 |
4.1 研究区域及数据 | 第53-56页 |
4.1.1 内涝研究区域 | 第53-55页 |
4.1.2 潜在致涝因子及数据介绍 | 第55-56页 |
4.2 实验数据预处理 | 第56-67页 |
4.2.1 地表径流系数计算 | 第56-58页 |
4.2.2 地形因子计算 | 第58页 |
4.2.3 地下排水管网密度计算 | 第58页 |
4.2.4 内涝严重程度计算 | 第58-59页 |
4.2.5 地理要素最佳空间分区 | 第59-67页 |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7-78页 |
4.3.1 主导致涝因子分析 | 第67-74页 |
4.3.2 致涝因子交互作用分析 | 第74-77页 |
4.3.3 关于改善青山试点区内涝的建议 | 第77-7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8-81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1-85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81-84页 |
5.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