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森林树种论文--阔叶乔木论文--鹅掌楸论文

亚美马褂木速生无性系选择与生长规律研究

致谢第3-4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1-18页
    2.1 亚美马褂木简介第11-13页
        2.1.1 亚美马褂木生物学特征第11页
        2.1.2 亚美马褂木生态学习性第11页
        2.1.3 亚美马褂木主要价值第11-13页
    2.2 亚美马褂木生长规律研究第13-14页
        2.2.1 苗木年内生长过程第13页
        2.2.2 林木年间生长过程第13-14页
    2.3 林木无性系育种研究第14-15页
        2.3.1 无性系育种原理第14页
        2.3.2 无性系目标性状的选取与选择方法第14-15页
        2.3.3 无性系遗传参数估计第15页
        2.3.4 亚美马褂木家系及无性系选育成果第15页
    2.5 林木性状相关性研究第15-16页
        2.5.1 相关的概念及分类第15-16页
        2.5.2 林木性状间相关性与早期选择第16页
    2.6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2.6.1 研究内容与目的第16页
        2.6.2 研究意义第16-18页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第18-22页
    3.1 试验地概况第18页
    3.2 试验设计第18-19页
        3.2.1 原始设计与造林抚育第18页
        3.2.2 优化设计方案第18-19页
    3.3 试验方法第19-22页
        3.3.1 树高、胸径、冠幅、果量调查第19页
        3.3.2 基本密度测量第19页
        3.3.3 解析木制作第19-20页
        3.3.4 立木材积的估算第20页
        3.3.5 无性系筛选方法第20页
        3.3.6 遗传参数估算方法第20-21页
        3.3.7 相关分析方法与早期选择效率估算第21-22页
第四章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的测定与筛选第22-33页
    4.1 亚美马褂木材积公式的拟合第22页
        4.1.1 平均实验形数法第22页
        4.1.2 山本材积式法第22页
    4.2 参试无性系群体基本情况第22-24页
        4.2.1 无性系群体性状分布情况第22-23页
        4.2.2 无性系群体基本参数估算第23-24页
    4.3 无性系综合指数选择第24-26页
        4.3.1 无性系群体综合指数分布情况第24-25页
        4.3.2 无性系综合指数选择结果第25-26页
    4.4 入选无性系遗传参数估计第26-27页
    4.5 无性系基本密度的比较第27-28页
    4.6 入选无性系综合评价第28-30页
        4.6.1 基于性状表型值的评价第28-29页
        4.6.2 基于性状变异系数的评价第29-30页
    4.7 讨论第30-33页
        4.7.1 亚美马褂木材积公式拟合第30页
        4.7.2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群体特点第30-31页
        4.7.3 亚美马褂木无性系综合指数选择效果第31-32页
        4.7.4 亚美马褂木入选无性系的利用评价第32-33页
第五章 亚美马褂木生长规律及性状相关性研究第33-42页
    5.1 亚美马褂木胸径、树高、材积生长过程第33-35页
        5.1.1 胸径(去皮)第33页
        5.1.2 树高第33-34页
        5.1.3 材积第34-35页
    5.2 亚美马褂木胸高形数变化规律第35-36页
    5.3 亚美马褂木性状相关性研究第36-40页
        5.3.1 不同性状之间表型、遗传与环境相关性第36-37页
        5.3.2 胸径、树高、材积早晚期相关性第37-39页
        5.3.3 早期选择效率评估第39-40页
    5.4 讨论第40-42页
        5.4.1 亚美马褂木生长特点分析第40页
        5.4.2 亚美马褂木性状间相关性第40-41页
        5.4.3 亚美马褂木性状早晚期相关性第41-42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42-44页
    6.1 结论第42页
    6.2 不足与展望第42-44页
参考文献第44-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两种杨树叶片质外体抗氧化系统对NaCl及MeJA的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下一篇:银杏叶绿体基因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