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2页 |
| 1.1 自旋交叉行为概述 | 第8-14页 |
| 1.1.1 自旋交叉材料的研究意义及现状 | 第8-10页 |
| 1.1.2 自旋交叉行为的诱导因素 | 第10-12页 |
| 1.1.3 自旋交叉现象的测试技术 | 第12-13页 |
| 1.1.4 光致自旋交叉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 B(pz)_2-Fe(Ⅱ)-2,2’-bpy自旋交叉体系的研究 | 第14-16页 |
| 1.3 稀土掺杂上转换纳米粒子研究意义 | 第16-20页 |
| 1.4 本课题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吡唑硼-亚铁自旋交叉体系的合成 | 第22-38页 |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3-28页 |
|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 2.2.2 配体4,4'-二羧基-2,2'-联吡啶(bipy-COOH)的合成 | 第24页 |
| 2.2.3 晶体矩阵的制备 | 第24-26页 |
| 2.2.4 晶体矩阵6-10的溶解度的测定 | 第26页 |
| 2.2.5 配合物[Fe(H_2Bpz_2)_2(L)]的合成 | 第26-28页 |
| 2.2.6 晶体结构测定 | 第28页 |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6页 |
| 2.3.1 烷基胺筛选 | 第28-29页 |
| 2.3.2 晶体2和4的结构 | 第29-31页 |
| 2.3.3 长链烷基胺的筛选 | 第31-36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活性官能团对吡唑硼-亚铁自旋交叉体系的性能调控 | 第38-49页 |
| 3.1 引言 | 第38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38-41页 |
|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8-39页 |
| 3.2.2 配合物阳离子Fe(bipy-NH_2)_3~(2+)·2(OH~-)·4(CO_2)的合成 | 第39-40页 |
| 3.2.3 配合物(Fe(bipy-NH_2)_3~(2+))·2(OH~-)·4(CO_2)对实际CO_2的捕获回收 | 第40-41页 |
| 3.2.4 晶体结构测定 | 第41页 |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 3.3.1 自旋交叉配合物的性质研究 | 第41-44页 |
| 3.3.2 配合物(Fe(bipy-NH_2)_3~(2+))·2(OH~-)·4(CO_2)的单晶结构研究 | 第44-47页 |
| 3.3.3 讨论配合物(Fe(bipy-NH_2)_3~(2+))·2(OH~-)·4(CO_2)对实际CO_2的捕获回收 | 第47-48页 |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四章 上转换发光对吡唑硼-亚铁自旋交叉体系的性能调控 | 第49-63页 |
| 4.1 引言 | 第49-50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50-53页 |
|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50-51页 |
| 4.2.2 上转换纳米粒子的制备 | 第51页 |
| 4.2.3 复合纳米球的制备 | 第51-53页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 4.3.1 自旋交叉-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UCNPs@1的研究讨论 | 第53-56页 |
| 4.3.2 自旋交叉-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UCNPs@2的研究讨论 | 第56-60页 |
| 4.3.3 自旋交叉-上转换纳米复合材料UCNPs@3的研究讨论 | 第60-61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3-65页 |
| 5.1 总结 | 第63-64页 |
| 5.2 展望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参考文献 | 第66-76页 |
| 作者简介 | 第7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