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1页 |
1.3 研究内容概览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2章 村镇银行相关理论 | 第14-19页 |
2.1 村镇银行概述 | 第14-16页 |
2.1.1 村镇银行定义 | 第14页 |
2.1.2 村镇银行特点 | 第14-16页 |
2.1.3 我国金融改革对村镇银行的影响 | 第16页 |
2.2 农村小额信贷理论 | 第16-19页 |
2.2.1 小额贷款定义 | 第16-17页 |
2.2.2 农户小额信贷界定 | 第17-19页 |
第3章 河口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第19-23页 |
3.1 河口区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3.2 河口区农村经济简要分析 | 第20-22页 |
3.2.1 农业生产总值 | 第20页 |
3.2.2 产业结构分布情况 | 第20页 |
3.2.3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 | 第20-21页 |
3.2.4 城乡人均收入 | 第21页 |
3.2.5 金融机构存贷款 | 第21-22页 |
3.3 河口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现状 | 第22-23页 |
第4章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贷款现状 | 第23-32页 |
4.1 东营市H村镇银行机构设置 | 第23-24页 |
4.2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品种 | 第24-27页 |
4.2.1 东营市H村镇银行存款业务 | 第24-25页 |
4.2.2 东营市H村镇银行中间业务 | 第25页 |
4.2.3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持农业企业贷款业务 | 第25-26页 |
4.2.4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持农户贷款业务 | 第26-27页 |
4.3 东营市H村镇银行贷款投放现状 | 第27-28页 |
4.4 东营市H村镇银行贷款发放流程 | 第28-30页 |
4.5 东营市H村镇银行涉农贷款业绩考核模式 | 第30页 |
4.6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效益分析 | 第30-32页 |
第5章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信贷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 第32-36页 |
5.1 风控意识淡薄 | 第32页 |
5.2 机构发展配套机制不健全 | 第32-34页 |
5.2.1 信贷产品结构单一 | 第32-33页 |
5.2.2 营业机构数量少,辐射面狭小 | 第33页 |
5.2.3 信贷考核机制不合理 | 第33-34页 |
5.3 信贷“支农”效益不明显 | 第34-36页 |
5.3.1 贷款客户“散、弱、小” | 第34-35页 |
5.3.2 不良清收效果乏力 | 第35页 |
5.3.3 激励导向偏离,脱离“支农”定位 | 第35-36页 |
第6章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问题原因分析 | 第36-40页 |
6.1 顶冒名贷款现象突出 | 第36-37页 |
6.1.1 顶冒名贷款的主观原因 | 第36-37页 |
6.1.2 顶冒名贷款产生的客观原因 | 第37页 |
6.2 农户生产经营不善 | 第37-38页 |
6.3 部分农业企业涉及民间借贷 | 第38-39页 |
6.4 监管部门“支农”的考核体系不完善 | 第39-40页 |
第7章 东营市H村镇银行“支农”的相关建议 | 第40-49页 |
7.1 东营市H村镇银行自身采取的策略 | 第40-47页 |
7.1.1 建立适合村镇银行发展的各项机制 | 第40-45页 |
7.1.2 推动信贷产品创新,丰富业务品种 | 第45-46页 |
7.1.3 提高营业网点的辐射能力 | 第46-47页 |
7.1.4 利用人缘地缘优势,开展差异化竞争 | 第47页 |
7.2 当地政府支持村镇银行“支农”的政策建议 | 第47-49页 |
7.2.1 建立农业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 | 第47页 |
7.2.2 建立针对“支农”的担保机构 | 第47-48页 |
7.2.3 完善“支农”的考核体系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