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2-23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12-15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3-14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20页 |
1.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1.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1.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研究综述 | 第18-19页 |
1.2.4 总体述评 | 第19-20页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20-23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1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1-23页 |
第2章 理论基础 | 第23-33页 |
2.1 区域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23-28页 |
2.1.1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 | 第23-26页 |
2.1.2 可持续发展主要构成要素 | 第26-28页 |
2.2 可持续发展评价理论述评 | 第28-31页 |
2.2.1 经典评价理论述评 | 第28-31页 |
2.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数据包络分析评价理论 | 第31页 |
2.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理论 | 第31-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50页 |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1.1 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第33-34页 |
3.1.2 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与方法汇总 | 第34-35页 |
3.2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框架构建 | 第35-39页 |
3.2.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35-38页 |
3.2.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维度分析 | 第38-39页 |
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9页 |
3.3.1 评价指标体系理论遴选 | 第39-41页 |
3.3.2 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筛选 | 第41-44页 |
3.3.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成 | 第44-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4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 | 第50-77页 |
4.1 数据包络分析的基本模型与方法 | 第50-58页 |
4.1.1 选取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的科学依据 | 第50-51页 |
4.1.2 数据包络分析的经典模型 | 第51-57页 |
4.1.3 DEA经典模型的缺陷 | 第57-58页 |
4.2 DEA交叉效率的内涵与评价模型 | 第58-66页 |
4.2.1 DEA交叉效率的内涵 | 第58页 |
4.2.2 DEA交叉效率的经典模型 | 第58-61页 |
4.2.3 权重平衡交叉效率评价模型 | 第61-63页 |
4.2.4 综合交叉效率集结评价模型 | 第63-66页 |
4.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构建 | 第66-75页 |
4.3.1 可持续发展效率评价的科学内涵 | 第67-68页 |
4.3.2 评价指标的预处理与分类 | 第68-69页 |
4.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协调交叉效率模型 | 第69-73页 |
4.3.4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Malmquist指数模型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5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模型 | 第77-114页 |
5.1 区域演化的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77-79页 |
5.1.1 全球区域发展的时代背景 | 第77-78页 |
5.1.2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的系统理论 | 第78-79页 |
5.2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建模基础 | 第79-85页 |
5.2.1 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建模基础 | 第79-80页 |
5.2.2 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建模步骤 | 第80-82页 |
5.2.3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建模的问题描述 | 第82-83页 |
5.2.4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模型建模思路 | 第83-85页 |
5.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演化模型 | 第85-113页 |
5.3.1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系统的逻辑框架构建 | 第85-86页 |
5.3.2 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变量与函数表达 | 第86-88页 |
5.3.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模型构建 | 第88-112页 |
5.3.4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模型检验 | 第112-1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第6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演化的实证分析 | 第114-142页 |
6.1 数据来源 | 第114页 |
6.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证研究 | 第114-127页 |
6.2.1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计算 | 第114-115页 |
6.2.2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整体结果分析 | 第115-120页 |
6.2.3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结果的分区实证分析 | 第120-127页 |
6.3 区域可持续发展演化实证研究 | 第127-141页 |
6.3.1 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模拟思路 | 第127-129页 |
6.3.2 区域可持续发展政策情景模拟设计 | 第129-130页 |
6.3.3 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情景模拟 | 第130-136页 |
6.3.4 京津冀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演化规律发掘 | 第136-137页 |
6.3.5 促进京津冀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137-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7章 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 第142-145页 |
7.1 全文总结 | 第142-143页 |
7.2 创新点 | 第143-144页 |
7.3 研究展望 | 第144-145页 |
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5-157页 |
(一)参与科研情况 | 第155-156页 |
(二)发表论文情况 | 第156-157页 |
附录1 交叉效率评价模型Matlab编码 | 第157-168页 |
附录2 各地区实证分析测算结果 | 第168-1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