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9页 |
ABATRACT | 第9-11页 |
一、绪论 | 第11-29页 |
1.1 选题缘由及问题 | 第11-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24页 |
1.2.1 媒介与少数民族社区研究 | 第13-16页 |
1.2.2 保安族相关研究 | 第16-23页 |
1.2.3 保安族与媒介关系研究 | 第23-2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24-26页 |
1.4 研究地点的选择 | 第26-27页 |
1.5 研究意义 | 第27-29页 |
二、研究现场:“保安三庄” | 第29-37页 |
2.1 区域及群体界定 | 第29-30页 |
2.2 地理、交通状况 | 第30-32页 |
2.3 经济背景 | 第32-34页 |
2.4 村里的人口和教育情况 | 第34-37页 |
三、村庄里的媒介生态 | 第37-48页 |
3.1 石碑、墙面标语和电力 | 第37-39页 |
3.2 邮电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 | 第39-44页 |
3.3 农村电影的放映实践 | 第44-48页 |
四、村庄内部的声音——口头传播依旧强大 | 第48-59页 |
4.1 热闹的保安族村落 | 第48-53页 |
4.1.1 高墙连房与“喊”话 | 第49-50页 |
4.1.2 “穆那楼”与“穆扎非” | 第50-51页 |
4.1.3 扁担与流动小商贩 | 第51-52页 |
4.1.4 “新的尺度的产生” | 第52-53页 |
4.2 田间地头的民歌 | 第53-59页 |
4.2.1 吟唱生活的“花儿” | 第54-57页 |
4.2.2 “花儿”表达空间的拓展 | 第57-59页 |
五、村庄向外发出的“声音”——大众传播的普及与运用 | 第59-74页 |
5.1 保安族学者的文化自觉 | 第59-63页 |
5.1.1 参与社会治理的“保安人” | 第59-60页 |
5.1.2 互联网上的保安族社区 | 第60-63页 |
5.2 花儿歌手的网络直播 | 第63-70页 |
5.2.1 花儿里的“好家” | 第64-66页 |
5.2.2 来直播间看“尕豆妹” | 第66-70页 |
5.3 宗教活动中的媒介在场 | 第70-74页 |
5.3.1 “话筒”与开斋节 | 第70-72页 |
5.3.2 冲突与融合 | 第72-74页 |
六、结语 | 第74-78页 |
附录 | 第78-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致谢 | 第92-9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4-95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