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民用建筑论文--商业和服务性行业建筑论文--旅馆、客栈、招待所论文

富阳地区民宿设计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页
绪论第10-22页
    一、研究背景第10-14页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4页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第14-20页
    四、研究方法第20页
    五、研究的创新点第20-22页
第一章 富阳地区民宿的现状与问题第22-36页
    1.1 富阳地区民宿的独特优势第22-24页
        1.1.1 当地政府的重视程度和扶持力度大第22页
        1.1.2 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第22-23页
        1.1.3 地理区位独特第23页
        1.1.4 旅游资源丰富第23-24页
    1.2 富阳地区民宿的现状分析第24-27页
        1.2.1 富阳地区民宿的经营现状第24-25页
        1.2.2 富阳地区民宿的分布关系第25-26页
        1.2.3 富阳地区民宿的乡村规划第26-27页
    1.3 富阳文村民宿案例的调研与分析第27-34页
        1.3.1 文村的乡村规划第27-28页
        1.3.2 文村民宿中的并置新与旧第28-29页
        1.3.3 文村民宿中的新旧建筑交融第29-30页
        1.3.4 文村民宿的建筑材料特点第30-32页
        1.3.5 文村民宿的室内空间特点第32-34页
    1.4 富阳地区民宿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34-36页
        1.4.1 民宿经营存在“散、小、弱”局面第34页
        1.4.2 民宿种类虽多,但同质化竞争突出第34页
        1.4.3 民宿经营盲目跟风现象普遍第34-36页
第二章 富阳地区的“乡村性”特征保存与延续研究第36-42页
    2.1 富阳地区民宿中“乡村性”特征分析第36-37页
        2.1.1 “乡村性”的内涵第36页
        2.1.2 “乡村性”特征与富阳地区民宿发展的重要性第36-37页
    2.2 如何保存富阳地区民宿中的“乡村性”特征第37-38页
        2.2.1 保存民宿经营者的“乡村性”本质第37页
        2.2.2 保留乡村原有风貌和原住居民第37-38页
        2.2.3 民宿设计尊重原有建筑第38页
    2.3 如何延续富阳地区民宿中的“乡村性”特征第38-42页
        2.3.1 有组织的管理民宿经营者,以村为单位加强交流第39页
        2.3.2 鼓励设计师参与,将设计共性转化为具有共性的设计语言第39页
        2.3.3 建立富阳民宿的区域性“乡村民宿名片”第39-42页
第三章 富阳地区民宿未来的设计方向探索第42-66页
    3.1 富阳地区民宿设计中的关键要素分析第42-46页
        3.1.1 民宿的内部经营要素分析第42-43页
        3.1.2 民宿设计与建造要素分析第43-45页
        3.1.3 民宿外部调控要素分析第45-46页
    3.2 民宿建造中的空间设计策略第46-47页
        3.2.1 遵循生态环保的设计原则第46页
        3.2.2 统一规划,整体布局第46-47页
        3.2.3 彰显乡土特色和地域文化特点第47页
    3.3 富阳地区传统的建筑材料及工艺在民宿中的延续、挖掘和运用第47-57页
        3.3.1 “石”的传统工艺第47-50页
        3.3.2 “砖”的工艺第50-53页
        3.3.3 “瓦”的传统工艺第53-55页
        3.3.4 传统“天井”的做法第55页
        3.3.5 “院门”“宅门”的传统做法第55-57页
    3.4 地方人文特征融入民宿设计第57-66页
        3.4.1 富阳地区的“隐居情怀”第57-59页
        3.4.2 隐居情怀在富阳民宿中的设计元素提炼与运用第59-66页
第四章 设计实践——山田里乡村民宿设计方案第66-80页
    4.1 项目前期调研及分析第66-69页
        4.1.1 地理分析第66-67页
        4.1.2 区位分析第67-68页
        4.1.3 目标人群分析第68-69页
    4.2 项目分析第69-72页
        4.2.1 地域生活方式及文化第69-70页
        4.2.2 设计区域功能分区第70页
        4.2.3 设计主题及设计理念第70-72页
        4.2.4 设计概念解析第72页
    4.3 设计方案第72-80页
        4.3.1 原始建筑修复第72-73页
        4.3.2 平面布局改造第73-75页
        4.3.3 地域材质分析第75-76页
        4.3.4 色彩分析第76-77页
        4.3.5 方案效果图展示第77-80页
结论第80-82页
参考文献第82-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京下关大马路历史地段金陵大旅社历史研究与复原设计
下一篇:山东邹城孟子文化主题公园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