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民法论文

大规模侵权法律救济制度研究--以社会化救济为视角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绪论第12-1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第13-17页
        1.2.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5页
        1.2.2 国外研究现状第15-17页
        1.2.3 研究现状评价第17页
    1.3 研究方法第17页
    1.4 论文研究思路第17页
    1.5 论文创新点第17-19页
第2章 大规模侵权救济的基本理论第19-24页
    2.1 大规模侵权的界定第19页
    2.2 大规模侵权的性质第19-20页
    2.3 大规模侵权的特征第20-21页
        2.3.1 受害人具有多数性和不确定性第20-21页
        2.3.2 加害人具有单一性或同质性第21页
        2.3.3 损害结果具有复杂性第21页
        2.3.4 因果关系认定困难第21页
    2.4 大规模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的理论基础第21-23页
        2.4.1 无过错责任的产生第21-22页
        2.4.2 私法社会化: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第22页
        2.4.3 侵权法价值变迁:由矫正正义向实质正义转变第22-23页
    本章小结第23-24页
第3章 我国大规模侵权事件的救济现状第24-28页
    3.1 我国现行大规模侵权损害救济制度的评析第24-25页
        3.1.1 司法救济模式第24-25页
        3.1.2 行政主导救济模式第25页
    3.2 我国现行大规模侵权救济制度的不足第25-26页
        3.2.1 以行政主导救济为主第25-26页
        3.2.2 传统侵权法救济制度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26页
        3.2.3 救济制度单一,救济显现滞后性第26页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4章 大规模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之域外借鉴第28-34页
    4.1 美国的社会化救济制度第28-29页
        4.1.1 责任保险第28页
        4.1.2 基金模式第28-29页
    4.2 德国的社会化救济制度第29-31页
        4.2.1 责任保险第29-30页
        4.2.2 赔偿基金第30-31页
    4.3 美国、德国的社会化救济制度给予我国的启示第31-32页
        4.3.1 美国、德国的责任保险制度给予我国的启示第31-32页
        4.3.2 美国、德国的赔偿基金制度给予我国的启示第32页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5章 大规模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之一:责任保险第34-43页
    5.1 责任保险的意义第34-36页
        5.1.1 使受害人得到有效救济第34-35页
        5.1.2 合理保护加害人第35页
        5.1.3 减少社会成本第35-36页
        5.1.4 弥补侵权法救济的不足第36页
    5.2 我国责任保险制度的现状第36-37页
    5.3 我国责任保险的具体制度构建第37-41页
        5.3.1 保险机构第37-38页
        5.3.2 模式选择第38页
        5.3.3 责任范围第38-39页
        5.3.4 责任限额第39页
        5.3.5 保险费率第39-40页
        5.3.6 风险防范第40-41页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6章 大规模侵权社会化救济制度之二:赔偿基金第43-49页
    6.1 赔偿基金的意义第43-44页
        6.1.1 救济的及时性第43页
        6.1.2 救济的全面性第43页
        6.1.3 救济的长效性第43-44页
        6.1.4 救济的公平性第44页
    6.2 我国赔偿基金制度的现状第44-45页
    6.3 我国赔偿基金的具体制度构建第45-48页
        6.3.1 设立模式第45页
        6.3.2 适用范围第45-46页
        6.3.3 赔付标准第46页
        6.3.4 资金筹措第46-47页
        6.3.5 基金的管理第47页
        6.3.6 基金的终止第47-48页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齐文化背景下的淄博城市品牌视觉形象设计研究
下一篇:永恒童趣--从传统婴戏图到现代儿童题材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