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史论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话语”视域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引言第10-14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选题背景第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综述第11-13页
        1、国外研究现状综述第11-12页
        2、国内研究现状综述第12-13页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13-14页
        1、研究方法第13页
        2、创新之处第13-14页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与理论厘定第14-19页
    (一)话语理论的概述第14-17页
        1、话语、话语体系及话语权的内涵及关系第14-15页
        2、话语、话语体系的特性和功能第15-16页
        3、话语、话语体系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第16-17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概念界定第17-19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第17-19页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命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第19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及必要性第19-22页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背景第19-21页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第19-20页
        2、共产国际的战略调整第20页
        3、党内学习运动和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第20-21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第21-22页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要求第21页
        2、推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需求第21-22页
        3、总结革命经验,肃清党内错误思想的理论需求第22页
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的探索第22-27页
    (一)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的理论空间第22-24页
        1、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话语转化的必要性第22-23页
        2、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话语转化的可能性第23页
        3、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的社会功能第23-24页
    (二)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转化的变革第24-27页
        1、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早期探索第24-25页
        2、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理论的创新第25-26页
        3、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对大众化话语转化的成功实践第26-27页
四、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实现路径第27-35页
    (一)党的领导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提供了重要的组织保障第27-28页
    (二)以民为本的价值导向优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社会心理第28-30页
    (三)话语对象群体的特点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主要内容第30-32页
    (四)通俗易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的语言风格第32-33页
    (五)多元化的传播形式为马克主义大众化话语提供了话语载体第33-35页
五、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当代启示第35-42页
    (一)提炼标识性的大众话语概念,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引领力第35-36页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强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阵地建设第36-37页
    (三)实现话语体系构建与人民需要对接,回答好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第37-38页
    (四)敢于应对西方话语的挑战,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第38-39页
    (五)善于运用新型网络媒体引导舆论传播,争取主动发声第39-42页
结语第42-43页
参考文献第43-46页
后记第46-4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产业技术创新条件下劳动力就业的比较制度分析
下一篇:大学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重资本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