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8页 |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11-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第二章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 第18-23页 |
一、两大部类理论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 第18-19页 |
(一)社会条件 | 第18页 |
(二)思想来源 | 第18-19页 |
二、理论形成发展阶段 | 第19-21页 |
(一)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萌芽 | 第19-20页 |
(二)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雏形 | 第20页 |
(三)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的成熟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理论的历史定位 | 第21-23页 |
(一)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中的定位 | 第21-22页 |
(二)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23-32页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3-25页 |
(一)生产与再生产 | 第23-24页 |
(二)个别资本生产与社会资本生产 | 第24-25页 |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 | 第25-27页 |
(一)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前提 | 第25-26页 |
(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 | 第26-27页 |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的类型与实现 | 第27-32页 |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 | 第27-29页 |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 | 第29-32页 |
第四章 马克思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关系的动态分析 | 第32-39页 |
一、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两大部类的平衡 | 第32-34页 |
(一)资本有机构成变化下两大部类平衡条件 | 第32-33页 |
(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 第33-34页 |
二、两大部类价值形式的平衡 | 第34-35页 |
三、两大部类物质形态的平衡 | 第35-36页 |
(一)消费资料与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平衡 | 第35页 |
(二)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和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的平衡 | 第35页 |
(三)生产资料部门内部的其它方面的平衡 | 第35-36页 |
四、两大部类失衡的表现及影响 | 第36-39页 |
(一)两大部类失衡的表现 | 第36-38页 |
(二)两大部类失衡的影响 | 第38-39页 |
第五章 马克思两大部类理论平衡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 第39-52页 |
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 第39-42页 |
(一)经济规律要求供需平衡发展 | 第39-40页 |
(二)我国供需发展出现严重问题 | 第40-41页 |
(三)经济新常态需要改革 | 第41-42页 |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失衡的逻辑表现 | 第42-43页 |
三、当前我国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 | 第43-44页 |
(一)从供给角度看,两大部类的平衡发展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循环 | 第43页 |
(二)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影响着商品的价值实现,也决定着积累的比例与结构 | 第43-44页 |
(三)从国内外影响看,供给领域矛盾爆发 | 第44页 |
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影响 | 第44-47页 |
(一)平衡国民经济的发展 | 第44-45页 |
(二)满足消费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第45-46页 |
(三)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 第46-47页 |
五、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现路径 | 第47-52页 |
(一)提高认识,重视供需的平衡协调生产 | 第47-48页 |
(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维护供需结构的平衡 | 第48-50页 |
(三)降成本、补短板,提高两大部类质量 | 第50-52页 |
结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