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工伤认定标准概述 | 第9-14页 |
| (一) 工伤认定的理论界定 | 第9-10页 |
| 1、工伤 | 第9-10页 |
| 2、工伤认定 | 第10页 |
| (二) 我国工伤认定标准的发展 | 第10-11页 |
| (三) 我国现行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1-14页 |
| 1、应当认定工伤情形的认定标准 | 第11-12页 |
| 2、视同工伤情形的认定标准 | 第12页 |
| 3、排除情形的认定标准 | 第12-14页 |
| 二、工伤认定标准的域外比较 | 第14-20页 |
| (一) 美国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4-16页 |
| 1、一般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4-15页 |
| 2、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5-16页 |
| (二) 德国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6-17页 |
| 1、一般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6页 |
| 2、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6-17页 |
| (三) 日本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1、一般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7页 |
| 2、特殊情形的工伤认定标准 | 第17-18页 |
| (四) 对我国的启示 | 第18-20页 |
| 三、我国工伤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20-26页 |
| (一) 应当工伤情形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0-23页 |
| 1、三工标准相关法律概念界定模糊 | 第20-21页 |
| 2、三工标准要求同时满足三要素过于苛刻 | 第21-22页 |
| 3、上下班途中工伤标准不合理 | 第22-23页 |
| (二) 视同工伤情形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3-24页 |
| 1、认定标准与立法目的不符 | 第23页 |
| 2、突发疾病死亡视同工伤标准不合理 | 第23-24页 |
| (三) 排除情形认定标准存在的问题 | 第24-26页 |
| 四、完善我国工伤认定标准的建议 | 第26-35页 |
| (一) 明确工伤标准的考量因素 | 第26-27页 |
| 1、体现工伤保险损害补偿性 | 第26页 |
| 2、倾斜保护劳动者 | 第26-27页 |
| 3、注重公平和利益衡量 | 第27页 |
| (二) 明确工伤法律概念作为工伤认定标准一般性条款 | 第27-29页 |
| 1、建立工伤认定标准一般条款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 2、工伤法律概念的界定 | 第28-29页 |
| (三) 明确工伤认定实质性核心标准 | 第29-30页 |
| 1、工作原因作为工伤认定实质性核心标准 | 第29页 |
| 2、工作原因的判定适合采用重要因果关系理论 | 第29-30页 |
| (四) 具体情形下工伤认定标准的完善 | 第30-35页 |
| 1、明确三工标准中工作时间及工作场所内涵 | 第30-31页 |
| 2、放宽上下班途中工伤认定标准 | 第31-32页 |
| 3、结合“过劳死”对突发疾病工伤标准进行完善 | 第32-33页 |
| 4、不符合工伤认定标准一般条款规定的工伤情形应予以删除 | 第33-34页 |
| 5、明确兜底条款的认定标准 | 第34-35页 |
| 结语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谢辞 | 第38-39页 |
| 个人简历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