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英文缩写说明 | 第10-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7页 |
1.1 癫痫简介 | 第15-16页 |
1.1.1 定义 | 第15页 |
1.1.2 疾病分类 | 第15页 |
1.1.3 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1.1.4 疾病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1.5 危害及影响 | 第16页 |
1.2 抗癫痫药物 | 第16-20页 |
1.2.1 按照作用机制分类 | 第16-17页 |
1.2.2 按照药物发展史分类 | 第17-20页 |
1.3 布瓦西坦品种简介 | 第20-26页 |
1.3.1 SV2A及BRV发现历程 | 第21-22页 |
1.3.2 作用机制 | 第22-23页 |
1.3.3 药代动力学 | 第23页 |
1.3.4 药效学 | 第23页 |
1.3.5 临床研究 | 第23-25页 |
1.3.6 不良反应 | 第25页 |
1.3.7 药物相互作用 | 第25-26页 |
1.3.8 布瓦西坦市场前景 | 第26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布瓦西坦合成路线分析与设计 | 第27-37页 |
2.1 布瓦西坦合成路线综述 | 第27-33页 |
2.1.1 布瓦西坦的逆合成分析 | 第27页 |
2.1.2 手性柱色谱拆分路线 | 第27-29页 |
2.1.3化学拆分路线-路线2.1 | 第29-30页 |
2.1.4 不对称合成路线 | 第30-33页 |
2.2 布瓦西坦路线分析与设计 | 第33-37页 |
2.2.1 布瓦西坦合成路线分析 | 第33-35页 |
2.2.2 布瓦西坦合成研究设计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布瓦西坦的化学拆分合成研究 | 第37-49页 |
3.1 化学拆分路线的分析与设计 | 第37页 |
3.2 布瓦西坦消旋体(7)的合成研究 | 第37-43页 |
3.2.1 5-羟基-4-丙基呋喃-2-酮(4)的合成 | 第38-40页 |
3.2.2 (2S)-2-氨基丁酰胺(5)合成 | 第40页 |
3.2.3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酰胺(7)合成 | 第40-42页 |
3.2.4 布瓦西坦消旋体路线小结 | 第42-43页 |
3.3 化学拆分路线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3-48页 |
3.3.1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酸甲酯(15)的合成 | 第44-45页 |
3.3.2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酸(16)的合成 | 第45-46页 |
3.3.3 16拆分的尝试 | 第46-47页 |
3.3.4 化学拆分路线研究小结 | 第47-48页 |
3.4 布瓦西坦化学拆分合成研究总结 | 第48-49页 |
第四章 布瓦西坦的不对称合成及放大研究 | 第49-63页 |
4.1 不对称合成路线设计 | 第49页 |
4.2 不对称合成路线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9-59页 |
4.2.1 (S)-4-苄基-3-戊酰基恶唑烷-2-酮(59)的合成 | 第49-51页 |
4.2.2 (R)-3-((S)-4-苄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0)的合成 | 第51-53页 |
4.2.3 恶唑烷酮手性助剂的筛选 | 第53-54页 |
4.2.4 (R)-2-叔丁氧羰基甲基戊酸(54)的合成 | 第54页 |
4.2.5 (R)-4-丙基二氢呋喃-2(3H)-酮(40)的合成 | 第54-56页 |
4.2.6 中间体40到1的方法筛选 | 第56-57页 |
4.2.7 R-3-溴甲基己酸(56)的合成 | 第57页 |
4.2.8 (R)-3-溴甲基己酸乙酯(41)的合成 | 第57-58页 |
4.2.9 (2S)-2-[(4R)-2-氧代-4-丙基-1-吡咯烷基]丁酰胺(1)的合成 | 第58-59页 |
4.3 结构鉴定 | 第59-60页 |
4.3.1 物理性质 | 第59页 |
4.3.2 质谱 | 第59页 |
4.3.3 核磁共振 | 第59-60页 |
4.4 布瓦西坦不对称合成研究总结 | 第60-63页 |
第五章 布瓦西坦有关物质的合成 | 第63-69页 |
5.1 有关物质来源分析 | 第63页 |
5.2 有关物质的合成 | 第63-67页 |
5.2.1 有关物质59-1的合成 | 第63-64页 |
5.2.2 有关物质60-1的合成 | 第64页 |
5.2.3 有关物质59'的合成 | 第64页 |
5.2.4 有关物质60'的合成 | 第64页 |
5.2.5 有关物质54'的合成 | 第64-65页 |
5.2.6 有关物质40'的合成 | 第65页 |
5.2.7 有关物质56'的合成 | 第65页 |
5.2.8 有关物质41'的合成 | 第65页 |
5.2.9 有关物质60''的合成 | 第65-66页 |
5.2.10 有关物质1-A的合成 | 第66页 |
5.2.11 有关物质1-B的合成 | 第66页 |
5.2.12 有关物质1-C的合成 | 第66-67页 |
5.3 布瓦西坦有关物质的合成小结 | 第67-69页 |
第六章 实验部分 | 第69-77页 |
6.1 布瓦西坦消旋体路线 | 第69页 |
6.1.1 5-羟基-4-丙基呋喃-2-酮(4) | 第69页 |
6.1.2 (2S)-2-氨基丁酰胺(5) | 第69页 |
6.1.3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酰胺(7) | 第69页 |
6.2 布瓦西坦化学拆分路线 | 第69-70页 |
6.2.1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酸甲酯(15) | 第69-70页 |
6.2.2 (2S)-2-(2-氧代-4-丙基吡咯烷-1-基)丁酸(16) | 第70页 |
6.3 布瓦西坦不对称合成路线 | 第70-73页 |
6.3.1 (S)-4-苄基-3-戊酰基恶唑烷-2-酮(59) | 第70页 |
6.3.2 (R)-3-((S)-4-苄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0) | 第70页 |
6.3.3 (R)-2-叔丁氧羰基甲基戊酸(54) | 第70-71页 |
6.3.4 (R)-4-丙基二氢呋喃-2(3H)-酮(40) | 第71页 |
6.3.5 (R)-3-溴甲基己酸(56) | 第71页 |
6.3.6 (R)-3-溴甲基己酸乙酯(41) | 第71-72页 |
6.3.7 (2S)-2-[(4R)-2-氧代-4-丙基-1-吡咯烷基]丁酰胺(1) | 第72页 |
6.3.8 (S)-4-苯基-3-戊酰基恶唑烷-2-酮(66) | 第72页 |
6.3.9 (R)-3-((S)-4-苯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8) | 第72页 |
6.3.10 (S)-4-异丙基-3-戊酰基恶唑烷-2-酮(67) | 第72-73页 |
6.3.11 (R)-3-((S)-4-异丙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9) | 第73页 |
6.4 有关物质的合成 | 第73-77页 |
6.4.1 (S)-4-苄基-3-(2,2-二甲基丙酰基)恶唑烷-2-酮(59-1) | 第73页 |
6.4.2 (S)-4-苄基-3-戊酰基恶唑烷-2-酮(59') | 第73-74页 |
6.4.3 (S)-3-((R)-4-苄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0') | 第74页 |
6.4.4 (S)-2-叔丁氧羰基甲基戊酸(54') | 第74页 |
6.4.5 (S)-4-丙基二氢呋喃-2(3H)-酮(40') | 第74页 |
6.4.6 (S)-3-溴甲基己酸(56') | 第74-75页 |
6.4.7 (S)-3-溴甲基己酸乙酯(41') | 第75页 |
6.4.8 (S)-3-((S)-4-苄基-2-恶唑烷酮-3-羰基)己酸叔丁酯(60'') | 第75页 |
6.4.9 (2S)-2-[(4S)-2-氧代-4-丙基-1-吡咯烷基]丁酰胺(1-A) | 第75页 |
6.4.10 (2R)-2-[(4R)-2-氧代-4-丙基-1-吡咯烷基]丁酰胺(1-B) | 第75-76页 |
6.4.11 (2R)-2-[(4S)-2-氧代-4-丙基-1-吡咯烷基]丁酰胺(1-C) | 第76-77页 |
全文总结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进一步的工作设想和建议 | 第85-8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申请 | 第87-89页 |
致谢 | 第89-91页 |
附录 | 第91-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