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开发利用中的文化再生产研究--以恩施市女儿城为例
附图 | 第5-13页 |
摘要 | 第13-15页 |
Abstract | 第15-16页 |
绪论 | 第17-25页 |
一、选题理由与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7-18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18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8-22页 |
(一)民族文化再生产“场域”研究 | 第18-19页 |
(二)民族文化再生产的“资本”研究 | 第19-20页 |
(三)恩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第20-22页 |
三、基本研究思路、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22页 |
(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四、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一)文化再生产理论 | 第23-24页 |
(二)文化传承理论 | 第24-25页 |
第一章 恩施市女儿城建设与发展 | 第25-48页 |
一、恩施市女儿城建设的背景及动因 | 第25-28页 |
(一)恩施州文化大州建设的推动 | 第25-27页 |
(二)恩施市民族特色城镇化建设的促进 | 第27-28页 |
二、恩施市女儿城建设与发展现状 | 第28-47页 |
(一)恩施市女儿城建设与发展历程 | 第28-30页 |
(二)女儿城经营开发项目 | 第30-44页 |
(三)现代文化产业及商业 | 第44-4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二章 女儿城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策略与方式 | 第48-64页 |
一、女儿城民族文化开发利用过程 | 第48-57页 |
(一)民族文化品牌打造 | 第48-54页 |
(二)民族文化产业化 | 第54-57页 |
二、文化开发利用的参与者与经营方式 | 第57-63页 |
(一)民族文化开发利用的参与者 | 第57-61页 |
(二)经营机制 | 第61-63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三章 女儿城文化再生产的动因、机制 | 第64-76页 |
一、文化再生产的动因 | 第64-70页 |
(一)经济理性 | 第64-67页 |
(二)文化理性 | 第67-70页 |
二、文化再生产的机制 | 第70-76页 |
(一)文化再生产场域的重构 | 第70-73页 |
(二)文化资本向经济资本、符号资本的转换 | 第73-76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76页 |
第四章 女儿城文化再生产中的文化传承及困境 | 第76-88页 |
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 第76-81页 |
(一)传统文化价值的彰显 | 第76-78页 |
(二)传承方式多样化 | 第78-79页 |
(三)文化传承主体性、参与性增强 | 第79-80页 |
(四)传统文化重新回归“日常生活形态” | 第80-81页 |
二、民族文化传承体系的困境 | 第81-87页 |
(一)新文化生态重塑的先天困境 | 第81-82页 |
(二)文化传承场域内诸主体之间的冲突 | 第82-84页 |
(三)民族传统文化的变异与传统文化技、艺的分裂 | 第84-87页 |
三、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结语 | 第88-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致谢 | 第93-96页 |
附录A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与所获奖励 | 第96页 |
一、研究成果 | 第96页 |
二、参与项目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