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缩略词表 | 第8-10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4页 |
1. 动物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 第11-13页 |
1.1 DNA分子标记技术及其类型 | 第11-12页 |
1.2 常用的分子标记技术及其应用 | 第12-13页 |
2. 反转录转座子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2.1 反转录转座子类型以及转座原理 | 第14页 |
2.2 反转录转座子的活性及其对哺乳动物基因组和基因的影响 | 第14-18页 |
3. 基于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研发及其进展 | 第18-22页 |
3.1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定义和原理 | 第18-19页 |
3.2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类型 | 第19页 |
3.3 反转录转座子的分子标记的进展 | 第19-22页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4-56页 |
第一章 反转录转座子特异性引物与微卫星引物的筛选 | 第24-36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25-28页 |
1.1 试验样本 | 第25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1.3 主要试剂 | 第26-27页 |
1.4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置 | 第27-28页 |
2. 试验方法 | 第28-33页 |
2.1 猪基因组DNA的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28-30页 |
2.2 引物设计及合成 | 第30-32页 |
2.3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 | 第32页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 | 第32-3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3-35页 |
3.1 猪基因组DNA提取与质量检测 | 第33-34页 |
3.2 反转录转座子与微卫星引物筛选 | 第34-35页 |
4. 讨论 | 第35-36页 |
第二章 反转录转座子LI种群插入多态性分析 | 第36-49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7-39页 |
1.1 试验样本 | 第37页 |
1.2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1.3 试验试剂 | 第37-38页 |
1.4 主要试剂及缓冲液的配制 | 第38页 |
1.5 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及网站 | 第38-3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9-42页 |
2.1 样品DNA的提取与检测 | 第39页 |
2.2 多态位点的克隆测序 | 第39-40页 |
2.3 插入位点在群体中的多态性分析 | 第40-42页 |
3. 试验结果 | 第42-47页 |
3.1 多态位点的克隆 | 第42页 |
3.2 测序结果 | 第42-44页 |
3.3 反转录转座子L1的插入多态性检测 | 第44-47页 |
3.4 不同插入位点在各品种猪基因组中的分布 | 第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三章 猪反转录转座子L1多态性与繁殖性状相关性研究 | 第49-56页 |
前言 | 第49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9-50页 |
1.1 试验样本 | 第49页 |
1.2 试验试剂 | 第49-50页 |
1.3 试验仪器 | 第50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0页 |
2.1 插入位点群体检测 | 第50页 |
2.2 插入位点在群体中的分布频率 | 第50页 |
3. 试验结果 | 第50-54页 |
3.1 不同品种猪中L1插入位点的分布 | 第50-51页 |
3.2 不同插入位点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 第51-54页 |
4. 讨论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