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燃气轮机(燃气透平)论文--压气机部分论文

流道几何造型对旋转冲压压缩转子性能影响研究

创新点摘要第5-6页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1章 绪论第14-40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4-16页
    1.2 超声速压气机研究现状第16-22页
        1.2.1 国外发展现状第16-21页
        1.2.2 国内发展现状第21-22页
    1.3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研究现状第22-32页
        1.3.1 设计理论与应用第25-27页
        1.3.2 流场及性能研究第27-30页
        1.3.3 结构改型与性能改善第30-32页
    1.4 常规压气机叶片与流道造型第32-38页
        1.4.1 叶片弯掠第32-36页
        1.4.2 子午造型第36-38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第38-40页
第2章 计算模型及数值计算方法第40-57页
    2.1 引言第40页
    2.2 研究对象第40-44页
        2.2.1 原型模型第40-44页
        2.2.2 改型压缩转子第44页
    2.3 数值模拟方案第44-49页
        2.3.1 数值模拟网格第45-46页
        2.3.2 数值计算方法第46-49页
    2.4 数值方法校核及网格验证第49-56页
        2.4.1 跨声速压气机算例校核第49-52页
        2.4.2 网格无关性验证第52-56页
    2.5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3章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原型流场数值分析第57-74页
    3.1 引言第57页
    3.2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特性曲线第57-58页
    3.3 无间隙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流场第58-65页
        3.3.1 S2流面激波系第58-61页
        3.3.2 S1流面激波系第61-63页
        3.3.3 流动损失分布第63-65页
    3.4 有间隙的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内部流场第65-73页
        3.4.1 S1流面激波系及与泄漏流的作用第65-70页
        3.4.2 S2流面激波系及与泄漏流的作用第70-71页
        3.4.3 流动损失分布第71-73页
    3.5 本章小结第73-74页
第4章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轮毂面造型研究第74-89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压缩面/扩压面成型方法第74-75页
    4.3 压缩面造型研究第75-82页
        4.3.1 造型方案第75-76页
        4.3.2 不同压缩面起始角的影响第76-79页
        4.3.3 不同压缩面终止角的影响第79-82页
    4.4 扩压面造型研究第82-87页
        4.4.1 造型方案第82-83页
        4.4.2 不同扩压面起始角的影响第83-85页
        4.4.3 不同扩压面终止角的影响第85-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9页
第5章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隔板造型研究第89-127页
    5.1 引言第89页
    5.2 隔板叶型分布方式研究第89-103页
        5.2.1 不同的隔板型面类型研究第89-96页
        5.2.2 不同的隔板最大厚度位置研究第96-103页
    5.3 隔板前缘掠造型研究第103-112页
        5.3.1 前缘掠定义第103页
        5.3.2 掠方案压缩转子性能比较第103-105页
        5.3.3 流道内激波系分布第105-107页
        5.3.4 隔板顶部泄漏流的影响第107-109页
        5.3.5 掠角的影响第109-112页
    5.4 隔板后段倾斜造型研究第112-124页
        5.4.1 倾斜几何定义第112-113页
        5.4.2 倾斜隔板压缩转子方案性能比较第113-115页
        5.4.3 流道内压升和损失特性第115-118页
        5.4.4 压缩转子出口流动特性第118-120页
        5.4.5 隔板顶部泄漏流的影响第120-121页
        5.4.6 倾斜角的影响第121-124页
    5.5 本章小结第124-127页
第6章 旋转冲压压缩转子子午流道造型研究第127-149页
    6.1 引言第127页
    6.2 子午流道造型方式研究第127-133页
        6.2.1 子午造型方式第127页
        6.2.2 不同子午方案压缩转子性能比较第127-128页
        6.2.3 流道内压升和损失特性第128-131页
        6.2.4 压缩转子出口流场分布第131-133页
    6.3 子午特征角度研究第133-147页
        6.3.1 不同收缩角度的影响第133-138页
        6.3.2 不同扩张角度的影响第138-143页
        6.3.3 不同收缩角/扩张角的影响第143-147页
    6.4 本章小结第147-149页
结论第149-152页
参考文献第152-165页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第165-166页
致谢第166-167页
作者简介第167页

论文共1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相非隔离型光伏逆变器及SiC器件应用研究
下一篇:附加粘滞阻尼器消能减震结构的减震效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