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8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1.1.2 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 第11页 |
1.2 研究思路及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2.1 研究基本思路 | 第11页 |
1.2.2 论文框架 | 第11-12页 |
1.3 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政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4 研究方法: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第15-18页 |
第二章 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相关理论基础 | 第18-21页 |
2.1 公共政策理论 | 第18页 |
2.2 协同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2.3 制度性集体行动 | 第20-21页 |
第三章 世界发达国家及国内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现状 | 第21-28页 |
3.1 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大气污染协同治理典型案例 | 第21-22页 |
3.1.1 美国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 第21页 |
3.1.2 欧盟跨域治理空气污染 | 第21-22页 |
3.1.3 美国与欧盟协同治理启示 | 第22页 |
3.2 我国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实践 | 第22-25页 |
3.2.1 京津冀城市群 | 第22-24页 |
3.2.2 长三角州城市群 | 第24页 |
3.2.3 泛珠三角区域 | 第24-25页 |
3.2.4 三大城市群协同治理启示 | 第25页 |
3.3 大气环境治理府际协同研究的现实需求 | 第25-28页 |
3.3.1 大气环境的自身特性所决定 | 第25-26页 |
3.3.2 区域协同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 第26页 |
3.3.3 中国现代化社会治理的现实选择 | 第26-28页 |
第四章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污染原因及协同治理现状 | 第28-31页 |
4.1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污染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4.1.1 地理与气象原因 | 第28页 |
4.1.2 能源与产业因素 | 第28-29页 |
4.2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现状分析 | 第29-31页 |
4.2.1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情况 | 第29-30页 |
4.2.2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问题 | 第30-31页 |
第五章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政策文本量化分析 | 第31-44页 |
5.1 研究框架与数据基础 | 第31-32页 |
5.1.1 研究框架 | 第31页 |
5.1.2 样本选择和采集 | 第31-32页 |
5.2 政策发文时间 | 第32-33页 |
5.3 政策发文主体 | 第33-36页 |
5.3.1 成都平原城市群发文及合作情况 | 第33-35页 |
5.3.2 部门联合发文情况分析 | 第35-36页 |
5.4 政策主题 | 第36-38页 |
5.5 政策工具 | 第38-42页 |
5.5.1 政策工具类型分析 | 第38-41页 |
5.5.2 政策工具选择分析 | 第41-42页 |
5.6 政策行动机制分析 | 第42-44页 |
第六章 成都平原城市群大气环境协同治理政策量化分析总结和启示 | 第44-47页 |
6.1 总结 | 第44页 |
6.2 启示 | 第44-47页 |
6.2.1 融合多元主体参与,加大区域治理主体之间互动 | 第45页 |
6.2.2 选择科学有效政策工具,跨部门激励与约束并举 | 第45页 |
6.2.3 推动区域环保独立机构设立,确保协同治理长效性 | 第45-46页 |
6.2.4 加强公众参与,增强大气环境协同治理外部动力 | 第46-47页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47-48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7.2 展望 | 第47-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