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研究的意义 | 第10-14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页 |
1.3.2 历史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3 比较分析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非婚同居概述 | 第14-21页 |
2.1 非婚同居的概念 | 第14-15页 |
2.2 非婚同居的构成要件 | 第15-17页 |
2.2.1 同居双方均无现存的配偶 | 第15-16页 |
2.2.2 同居双方符合缔结婚姻的实质要件 | 第16页 |
2.2.3 同居双方均符合自愿原则 | 第16页 |
2.2.4 同居双方持续、稳定地共同生活 | 第16-17页 |
2.3 非婚同居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7-18页 |
2.3.1 非婚同居与事实婚姻的异同 | 第17页 |
2.3.2 非婚同居与非法同居的辨析 | 第17-18页 |
2.4 非婚同居现象在我国日益盛行的原因简析 | 第18-21页 |
2.4.1 经济因素对非婚同居的滋生 | 第18-19页 |
2.4.2 文化因素对非婚同居的推动 | 第19页 |
2.4.3 环境因素对非婚同居的催化 | 第19-21页 |
第三章 非婚同居关系中保护女性权益的必要性 | 第21-27页 |
3.1 现实状况 | 第21-24页 |
3.1.1 同居伴侣的暴力对女性身心的损害 | 第21-22页 |
3.1.2 人工流产对女性身心健康的影响 | 第22-23页 |
3.1.3 女性的家务劳动无法得到补偿 | 第23-24页 |
3.2 法律原因 | 第24-27页 |
3.2.1 我国调整非婚同居关系的法律缺失 | 第24-25页 |
3.2.2 立法规制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最后保障 | 第25-26页 |
3.2.3 加强对弱者的保护是社会公平原则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第四章 国外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及简析 | 第27-40页 |
4.1 美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27-31页 |
4.1.1 美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 | 第27-30页 |
4.1.2 简析美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 第30-31页 |
4.2 英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31-34页 |
4.2.1 英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 | 第31-32页 |
4.2.2 简析英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 第32-34页 |
4.3 法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34-36页 |
4.3.1 法国非婚同居立法规制 | 第34-35页 |
4.3.2 简析法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对女性权益的保障 | 第35-36页 |
4.4 其他国家非婚同居法律制度及简析 | 第36-40页 |
4.4.1 德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36-37页 |
4.4.2 澳大利亚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37-38页 |
4.4.3 埃塞俄比亚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构建注重女性权益保障的中国非婚同居法律制度 | 第40-48页 |
5.1 确立非婚同居合同制度 | 第40-42页 |
5.2 建立非婚同居人身关系法律规制 | 第42-46页 |
5.2.1 保障同居伴侣人格权 | 第42-44页 |
5.2.2 赋予同居伴侣身份权 | 第44-45页 |
5.2.3 明确对于非婚生子女的抚养责任 | 第45-46页 |
5.3 建立非婚同居财产关系法律规制 | 第46-48页 |
5.3.1 建立非婚同居财产制 | 第46页 |
5.3.2 合理肯定家庭劳动的价值 | 第46-47页 |
5.3.3 赋予同居者对同居财产的继承权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