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第11-16页 |
1.1.1 MOFs的特点 | 第11-13页 |
1.1.2 MOFs的功能化修饰 | 第13页 |
1.1.3 MOFs的催化应用 | 第13-16页 |
1.2 双功能多相催化剂 | 第16-18页 |
1.3 生物质资源简介 | 第18-21页 |
1.3.1 木质纤维素生物质 | 第18-19页 |
1.3.2 生物质平台化合物 | 第19-21页 |
1.4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4页 |
1.4.1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Ru/SO_3H-UiO-66在乙酰丙酸甲酯加氢-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24-39页 |
2.1 引言 | 第24-26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6-28页 |
2.2.1 实验仪器和药品 | 第26页 |
2.2.2 Ru/SO_3H-UiO-66催化剂的制备 | 第26-27页 |
2.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7页 |
2.2.4 NaOH毒化实验 | 第27-28页 |
2.2.5 催化剂在ML加氢环化反应中的活性评价 | 第2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8页 |
2.3.1 表征结果 | 第28-31页 |
2.3.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比表面积和孔容、FT-IR和热重 | 第28-30页 |
2.3.1.2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30页 |
2.3.1.3 EDX mapping和透射电镜(TEM) | 第30-31页 |
2.3.2 5.0 wt% Ru/SO_3H-UiO-66上ML加氢-环化反应的效果 | 第31-38页 |
2.3.2.1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31-32页 |
2.3.2.2 不同催化剂的反应效果 | 第32-35页 |
2.3.2.3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35页 |
2.3.2.4 反应压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2.3.2.5 底物范围 | 第36-37页 |
2.3.2.6 催化剂重复使用结果 | 第37-38页 |
2.4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Ru/MIL-101-SO_3H在乙酰丙酸甲酯加氢-环化反应中的应用 | 第39-58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0-42页 |
3.2.1 实验药品 | 第40页 |
3.2.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0-41页 |
3.2.3 催化剂的表征 | 第41-42页 |
3.2.4 催化剂在ML加氢环化反应中的性能评价 | 第42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2-57页 |
3.3.1 表征结果 | 第42-49页 |
3.3.1.1 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2-43页 |
3.3.1.2 比表面积和孔结构 | 第43-45页 |
3.3.1.3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5-46页 |
3.3.1.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6-47页 |
3.3.1.5 透射电镜(TEM) | 第47-48页 |
3.3.1.6 扫描电镜(SEM)和EDX mapping | 第48页 |
3.3.1.7 热重(TGA) | 第48-49页 |
3.3.2 催化剂在ML加氢-环化反应的效果 | 第49-57页 |
3.3.2.1 反应体系中各物质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49-50页 |
3.3.2.2 不同催化剂的反应效果 | 第50页 |
3.3.2.3 初始浓度的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2.4 转速的的影响 | 第51-52页 |
3.3.2.5 反应动力学模拟 | 第52-54页 |
3.3.2.6 催化剂的重复使用结果 | 第54-56页 |
3.3.2.7 催化反应机理 | 第56-57页 |
3.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8-59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58页 |
4.2 课题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7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诚信承诺书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