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引言 | 第9-18页 |
1.1 选题依据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1.2.1 以往基础地质工作 | 第12-13页 |
1.2.2 以往矿产勘查工作 | 第13-14页 |
1.2.3 以往其他地质工作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法 | 第15-16页 |
1.5 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6-18页 |
2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32页 |
2.1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8页 |
2.1.1 区域地层 | 第20-24页 |
2.1.1.1 青白口系圆藻山群大豁落山组(Qbd) | 第21-22页 |
2.1.1.2 奥陶系白云山组(O2-3by) | 第22页 |
2.1.1.2 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组(S2-3g) | 第22-23页 |
2.1.1.4 中生界下白垩统赤金堡组(K1ch) | 第23页 |
2.1.1.5 新生界苦泉组(N2k) | 第23页 |
2.1.1.6 第四系 | 第23-24页 |
2.1.2 区域岩浆岩 | 第24-25页 |
2.1.3 变质作用 | 第25页 |
2.1.4 区域构造 | 第25-28页 |
2.1.4.1 断裂 | 第25-28页 |
2.1.4.2 褶皱 | 第28页 |
2.1.5 区域矿产 | 第28页 |
2.2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28-32页 |
2.2.1 地层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 第28-30页 |
2.2.2 侵入岩中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 | 第30-32页 |
3 虎头山北地区地质特征 | 第32-36页 |
3.1 地层 | 第32-33页 |
3.1.1 奥陶系白云山组(O2-3by) | 第32页 |
3.1.2 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组(S2-3g) | 第32页 |
3.1.3 中生界下白垩统赤金堡组(K1ch) | 第32页 |
3.1.4 新生界苦泉组(N2k) | 第32-33页 |
3.2 构造 | 第33页 |
3.2.1 断层 | 第33页 |
3.3 岩浆岩 | 第33-36页 |
3.3.1 火山岩 | 第33-34页 |
3.3.2 侵入岩 | 第34-36页 |
4 虎头山北地区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59页 |
4.1 地球化学特征 | 第36-44页 |
4.2 1:5万土壤岩屑异常特征 | 第44-45页 |
4.3 综合异常的分布规律 | 第45-49页 |
4.4 异常筛选及分级 | 第49-53页 |
4.5 异常特征及解释 | 第53-59页 |
5 找矿方向探讨 | 第59-73页 |
5.1 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 第59-60页 |
5.1.1 岩浆岩条件 | 第59页 |
5.1.2 构造条件 | 第59页 |
5.1.3 地层条件 | 第59-60页 |
5.2 典型矿床特征 | 第60-67页 |
5.2.1 地质特征 | 第60-61页 |
5.2.2 探槽揭露情况 | 第61-62页 |
5.2.3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第62-67页 |
5.3 成矿规律 | 第67-68页 |
5.3.1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 第67-68页 |
5.3.2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第68页 |
5.4 找矿标志 | 第68-69页 |
5.4.1 地质标志 | 第68页 |
5.4.2 地球化学标志 | 第68-69页 |
5.5 找矿方向 | 第69-73页 |
5.5.1 1号铜、金找矿靶区 | 第69-71页 |
5.5.2 2号钨找矿靶区 | 第71-73页 |
6 结论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
个人简介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