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各种类型园林论文

重庆石柱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研究与实践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综述第11-16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11-12页
        1.2.1 研究的目的第11-12页
        1.2.2 研究的意义第12页
    1.3 研究内容第12-13页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13-14页
        1.4.1 国外研究概况第13页
        1.4.2 国内研究概况第13-14页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4-16页
        1.5.1 研究方法第14-15页
        1.5.2 技术路线第15-16页
第二章 湿地公园相关规划理论探讨第16-19页
    2.1 湿地公园相关概念第16-17页
        2.1.1 湿地第16页
        2.1.2 湿地公园第16-17页
        2.1.3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第17页
    2.2 湿地公园的功能分区第17-18页
        2.2.1 功能分区第17-18页
        2.2.2 分区管理第18页
        2.2.3 湿地率要求第18页
    2.3 湿地公园规划相关理论第18-19页
        2.3.1 优先保护理论第18页
        2.3.2 科学恢复理论第18页
        2.3.3 持续发展理论第18-19页
第三章 公园所在地基本情况及资源调查研究第19-22页
    3.1 公园所在地基本情况第19-20页
        3.1.1 地理位置与范围第19页
        3.1.2 地质地貌第19页
        3.1.3 气候第19页
        3.1.4 水文水质第19页
        3.1.5 土壤第19-20页
        3.1.6 植被第20页
    3.2 社会经济条件第20-22页
        3.2.1 人口与民族第20页
        3.2.2 社会经济第20页
        3.2.3 土地利用现状第20-22页
第四章 湿地资源现状分析与研究第22-30页
    4.1 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第22页
    4.2 湿地生物多样性第22-26页
        4.2.1 植物与植被第22-24页
        4.2.2 动物第24-26页
    4.3 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第26-27页
        4.3.1 湿地景观第26页
        4.3.2 植被景观第26-27页
        4.3.3 地文景观第27页
        4.3.4 天象景观第27页
        4.3.5 文化资源第27页
    4.4 湿地生态系统评价第27-30页
        4.4.1 生态系统评价第27-28页
        4.4.2 环境质量评价第28页
        4.4.3 景观价值评价第28页
        4.4.4 综合评价第28-30页
第五章 总体布局第30-38页
    5.1 湿地公园范围第30页
    5.2 湿地公园性质定位第30页
        5.2.1 湿地公园性质第30页
        5.2.2 湿地公园定位第30页
    5.3 规划指导思想第30-31页
    5.4 规划依据第31-32页
        5.4.1 法律法规第31页
        5.4.2 战略规划及政策文件第31-32页
        5.4.3 标准与规范第32页
        5.4.4 地方规划及其它资料第32页
    5.5 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第32-34页
        5.5.1 总目标第32页
        5.5.2 分期目标第32-34页
    5.6 功能分区第34-38页
        5.6.1 生态保育区第36页
        5.6.2 恢复重建区第36页
        5.6.3 宣教展示区第36页
        5.6.4 合理利用区第36-37页
        5.6.5 管理服务区第37-38页
第六章 藤子沟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第38-74页
    6.1 保护规划第38-44页
        6.1.1 总则第38-40页
        6.1.2 水源水质保护规划第40页
        6.1.3 水岸保护规划第40-41页
        6.1.4 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规划第41-42页
        6.1.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第42-43页
        6.1.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第43-44页
    6.2 恢复规划第44-45页
        6.2.1 总则第44页
        6.2.2 水体修复规划第44页
        6.2.3 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规划第44-45页
    6.3 科普宣教规划第45-48页
        6.3.1 总则第45-46页
        6.3.2 科普宣教设施与解说系统第46-48页
    6.4 科研监测规划第48-50页
        6.4.1 总则第48页
        6.4.2 科研规划第48-49页
        6.4.3 监测规划第49-50页
    6.5 合理利用规划第50-58页
        6.5.1 总则第50页
        6.5.2 环境容量预测第50-52页
        6.5.3 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第52-53页
        6.5.4 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第53-54页
        6.5.5 旅游项目规划第54-57页
        6.5.6 游览线路规划第57-58页
    6.6 基础设施规划第58-61页
        6.6.1 道路交通规划第58-60页
        6.6.2 供电设施规划第60页
        6.6.3 给排水设施规划第60-61页
        6.6.4 供热、通讯设施规划第61页
    6.7 防御灾害规划第61-64页
        6.7.1 有害生物防治规划第62页
        6.7.2 火灾防治规划第62-63页
        6.7.3 安全防护规划第63页
        6.7.4 应急救援规划第63页
        6.7.5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第63-64页
    6.8 区域协调规划第64-69页
        6.8.1 土地利用协调规划第64-66页
        6.8.2 社区经济调控规划第66页
        6.8.3 水资源协调规划第66-68页
        6.8.4 社区协调规划第68-69页
    6.9 保护管理规划第69-71页
        6.9.1 湿地公园管理处第70页
        6.9.2 保护管理站第70页
        6.9.3 信息管理建设第70-71页
    6.10 管理规划第71-74页
        6.10.1 管理机构规划第71-72页
        6.10.2 运营规划第72-73页
        6.10.3 保障措施规划第73-74页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第74-75页
    7.1 结论第74页
    7.2 讨论第74-75页
        7.2.1 细化理论与实践第74页
        7.2.2 落地性的研究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既有住区户外环境层级化分类及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下一篇:基于有序堆积多孔介质内幂律流体的流动及沸腾换热数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