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9-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第9-10页 |
1.2.1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2 研究创新点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3-16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5-16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6-21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2.1.1 乡村 | 第16页 |
2.1.2 古文化资源 | 第16页 |
2.1.3 乡村古文化资源 | 第16-17页 |
2.1.4 文化资源分类 | 第17-18页 |
2.2 相关理论 | 第18-21页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2.2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 | 第19页 |
2.2.3 乡村振兴战略 | 第19-20页 |
2.2.4 文化遗产保护理论 | 第20-21页 |
3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现状的调查 | 第21-35页 |
3.1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概况 | 第21-28页 |
3.1.1 保定概况 | 第21-22页 |
3.1.2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调查 | 第22-28页 |
3.2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成效 | 第28-29页 |
3.2.1 政府出台政策法规,博物馆、生态保护区等相继建设 | 第28-29页 |
3.2.2 文化遗产普查、申报、保护工作有序进行 | 第29页 |
3.3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1页 |
3.3.1 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 | 第29-30页 |
3.3.2 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断层和失传 | 第30-31页 |
3.4 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1-35页 |
3.4.1 物质文化遗产缺乏有效保护机制 | 第31页 |
3.4.2 物质文化遗产修复缺乏科学指导 | 第31页 |
3.4.3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渠道单一 | 第31-32页 |
3.4.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缺少保障 | 第32页 |
3.4.5 公众传承保护的意识淡薄 | 第32-35页 |
4 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类型选择 | 第35-42页 |
4.1 返璞归真型:易县荆轲塔 | 第35-37页 |
4.1.1 返璞归真型内涵 | 第35页 |
4.1.2 易县荆轲塔保护现状 | 第35-37页 |
4.1.3 易县荆轲塔—还原古遗产本来面貌 | 第37页 |
4.2 文化重塑型:保定老调 | 第37-39页 |
4.2.1 文化重塑型内涵 | 第37-38页 |
4.2.2 保定老调传承保护现状 | 第38页 |
4.2.3 保定老调—重塑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38-39页 |
4.3 产业共赢型:刘伶醉烧锅遗址 | 第39-42页 |
4.3.1 产业共赢型内涵 | 第39页 |
4.3.2 案例分析:刘伶醉烧锅遗址传承保护现状 | 第39-40页 |
4.3.3 刘伶醉烧锅遗址酒文化资源 | 第40页 |
4.3.4 刘伶醉烧锅遗址保存现状 | 第40页 |
4.3.5 刘伶醉酒文化景区—实现与文化产业共赢 | 第40-42页 |
5 保定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原则与对策 | 第42-46页 |
5.1 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依据的基本原则 | 第42-43页 |
5.1.1 原真性原则 | 第42页 |
5.1.2 整体性原则 | 第42页 |
5.1.3 动态性原则 | 第42-43页 |
5.2 乡村古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对策分析 | 第43-46页 |
5.2.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3页 |
5.2.2 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加强日常保护工作 | 第43-44页 |
5.2.3 拓宽文化宣传渠道,营造良好的传承氛围 | 第44页 |
5.2.4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储备优秀的传承人才 | 第44页 |
5.2.5 增强民众综合素质,提升文化自觉和自信 | 第44-46页 |
6 结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调查问卷 | 第49-52页 |
作者简历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详细摘要 | 第54-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