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4-21页
    1.1 秸秆还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第15页
    1.2 秸秆还田技术演变第15页
    1.3 现存秸秆还田模式及其优缺点第15-17页
        1.3.1 堆沤还田第15-16页
        1.3.2 过腹还田第16页
        1.3.3 留高茬还田第16页
        1.3.4 直接还田第16-17页
            1.3.4.1 旋耕还田第16页
            1.3.4.2 翻压还田第16页
            1.3.4.3 覆盖还田第16页
            1.3.4.4 条带还田第16-17页
    1.4 秸秆还田、土壤理化性质、根系分布、作物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第17-18页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第17页
        1.4.2 土壤理化性质对根系分布的影响第17-18页
        1.4.3 根系分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8页
    1.5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18-19页
    1.6 秸秆条带还田效应及发展趋势第19-20页
        1.6.1 秸秆条带还田的产量效应第19页
        1.6.2 秸秆条带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效应第19页
        1.6.3 秸秆条带还田发展趋势第19-20页
    1.7 问题的提出第20页
    1.8 研究思路及内容第20-21页
        1.8.1 研究思路第20页
        1.8.2 研究内容第20-21页
第二章 秸秆还田模式对土壤紧实度及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第21-29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1-24页
        2.1.1 试验地概况第21页
        2.1.2 田间设计第21-23页
        2.1.3 观测指标与方法第23页
        2.1.4 数据分析第23-2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24-27页
        2.2.1 土壤紧实度第24页
        2.2.2 叶面积指数第24-25页
        2.2.3 光合有效辐射及玉米光合速率第25-26页
        2.2.4 干物质积累动态变化第26页
        2.2.5 根系干重及根系长度第26-27页
        2.2.6 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第27页
    2.3 讨论第27-28页
    2.4 小结第28-29页
第三章 秸秆还田模式对春玉米根系分布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第29-3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9-31页
        3.1.1 试验地概况第29页
        3.1.2 田间设计第29页
        3.1.3 观测指标与方法第29-31页
        3.1.4 数据分析第31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1-37页
        3.2.1 土壤容重第31-32页
        3.2.2 土壤含水量及其时空变化第32-34页
        3.2.3 根系分布第34-35页
        3.2.4 吐丝期植株干重、叶面积指数、根干重和根面积指数的比较第35页
        3.2.5 叶片保护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第35-36页
        3.2.6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36-37页
        3.2.7 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第37页
    3.3 讨论第37-38页
    3.4 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秸秆还田模式对春玉米干物质和氮素积累与转运及土壤硝态氮消减能力的影响第39-47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4.1.1 试验地概况第39页
        4.1.2 田间设计第39-40页
        4.1.3 观测指标与方法第40页
        4.1.4 数据分析第40-41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4.2.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第41页
        4.2.2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第41-43页
        4.2.3 氮素积累与分配第43-45页
        4.2.4 土壤剖面硝态氮消减量第45页
    4.3 讨论第45-46页
    4.4 小结第46-47页
第五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第47-48页
    5.1 主要结论第47页
    5.2 创新点第47页
    5.3 研究展望第47-48页
参考文献第48-57页
致谢第57-58页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第58-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稻穗颈维管束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下一篇:高粱杂交种耐盐性评价及耐盐生理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