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前言 | 第11-19页 |
1.1 水稻维管束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1.1 维管束的结构及功能 | 第11-12页 |
1.1.2 水稻维管束的生理研究 | 第12-13页 |
1.1.3 水稻维管束的调控机制研究 | 第13页 |
1.2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概述 | 第13-15页 |
1.2.2 GWAS中处理群体结构的方法 | 第15-16页 |
1.2.3 GWAS的优势 | 第16页 |
1.2.4 GWAS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1.2.5 GWAS在水稻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3 试验目的及意义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2.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2.3 表型鉴定 | 第19页 |
2.4 表型数据分析 | 第19-20页 |
2.5 基因型数据分析 | 第20页 |
2.6 GWAS定位QTL | 第20页 |
2.7 候选基因分析 | 第20-21页 |
2.8 NAL1基因相关 | 第21-24页 |
2.8.1 NAL1基因近等基因系的构建 | 第21页 |
2.8.2 NAL1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21-22页 |
2.8.3 NAL1基因序列分析 | 第22页 |
2.8.4 表型鉴定 | 第22-2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42页 |
3.1 维管束相关性状的表现 | 第24-26页 |
3.1.1 穗颈维管束相关性状表现 | 第24-25页 |
3.1.2 相关分析 | 第25-26页 |
3.2 基因型与群体结构分析 | 第26-28页 |
3.2.1 基因型 | 第26-27页 |
3.2.2 群体结构分析 | 第27-28页 |
3.3 GWAS定位QTL | 第28-33页 |
3.4 候选基因分析 | 第33-39页 |
3.5 NAL1是qLVA4.1和qLVPA4.1的候选基因 | 第39-42页 |
3.5.1 近等基因系的表型鉴定 | 第39-40页 |
3.5.2 NAL1基因序列分析 | 第40-41页 |
3.5.3 NAL1基因表达分析 | 第41-42页 |
4 讨论与结论 | 第42-46页 |
4.1 籼稻和粳稻亚种间维管束性状的差异 | 第42页 |
4.2 候选基因分析 | 第42-45页 |
4.3 对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改良水稻维管束性状的育种启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2页 |
附表 供试材料信息 | 第52-62页 |
附录 R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及作图代码 | 第62-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