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引言 | 第7-8页 |
一、短线交易归入制度的基本理论 | 第8-10页 |
(一)短线交易的概念 | 第8页 |
(二)短线交易归入权的性质 | 第8-9页 |
1.相关学说的梳理 | 第8-9页 |
2.对各种学说的评析 | 第9页 |
(三)短线交易归入制度的价值 | 第9-10页 |
二、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适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0-17页 |
(一)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适用现状 | 第10-11页 |
(二)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适用存在的问题 | 第11-17页 |
1.短线交易主体认定标准不明确 | 第12-13页 |
(1)短线交易主体范围不全面 | 第12-13页 |
(2)短线交易主体身份取得时点模糊 | 第13页 |
2.短线交易客体单一化 | 第13-14页 |
3.短线交易豁免情形机械 | 第14页 |
4.短线交易收益计算方法尚付阙如 | 第14-15页 |
5.归入权行使主体范围偏狭窄 | 第15-16页 |
6.短线交易归入配套措施——股东代位诉讼制度不完善 | 第16-17页 |
(1)股东起诉资格不明确 | 第16页 |
(2)诉讼前置程序不够合理 | 第16-17页 |
(3)诉讼激励机制不健全 | 第17页 |
三、完善我国短线交易归入制度的建议 | 第17-25页 |
(一)明确短线交易主体认定标准 | 第17-19页 |
1.适当扩大短线交易主体范围 | 第17-18页 |
2.短线交易主体身份认定采“折中说”标准 | 第18-19页 |
(二)拓宽短线交易客体范围 | 第19-20页 |
(三)丰富短线交易豁免情形 | 第20-21页 |
(四)明确短线交易收益的计算方法 | 第21-22页 |
(五)赋予监事会归入权行使权利 | 第22页 |
(六)完善股东代位诉讼制度 | 第22-25页 |
1.明确股东起诉资格 | 第22-23页 |
2.完善诉讼前置程序 | 第23页 |
3.强化诉讼激励机制 | 第23-25页 |
结论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8页 |
致谢 | 第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