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绪论 | 第13-19页 |
1.1 高校排课系统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排课问题的形成、发展和现状 | 第14-16页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第16-17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和预期成果 | 第17-19页 |
1.4.1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4.2 课题的预期成果 | 第17-19页 |
2 高职院校排课问题研究 | 第19-28页 |
2.1 高校排课问题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19-21页 |
2.2 排课问题的数学描述 | 第21-23页 |
2.2.1 排课问题的求解思路分析 | 第21页 |
2.2.2 排课约束条件 | 第21-23页 |
2.3 排课需要考虑的优化目标 | 第23-25页 |
2.3.1 课程离散度优化目标 | 第23-24页 |
2.3.2 提高时间段利用率 | 第24页 |
2.3.3 上课教室利用率 | 第24-25页 |
2.3.4 排课目标(自适应)函数 | 第25页 |
2.4 排课问题的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排课模型研究和设计 | 第28-47页 |
3.1 优化问题来源及其发展 | 第28页 |
3.2 PSO算法的描述 | 第28-32页 |
3.2.1 PSO算法的产生背景 | 第28-29页 |
3.2.2 PSO算法的生活模型 | 第29页 |
3.2.3 PSO算法的原理 | 第29-30页 |
3.2.4 基本PSO算法的数学描述 | 第30-31页 |
3.2.5 标准PSO算法描述 | 第31-32页 |
3.3 PSO算法的流程描述 | 第32-33页 |
3.4 PSO算法的优点和缺点 | 第33页 |
3.5 PSO算法改进 | 第33-37页 |
3.5.1 简述混沌优化思想 | 第34页 |
3.5.2 混沌优化算法数学描述 | 第34-35页 |
3.5.3 混沌自适应惯性权重PSO算法 | 第35-37页 |
3.6 C-APSO算法在排课中的设计应用 | 第37-43页 |
3.6.1 在C-APSO算法中采用三维编码 | 第38-40页 |
3.6.2 排课问题中C-APSO算法设计 | 第40-41页 |
3.6.3 冲突检测和消除 | 第41-42页 |
3.6.4 构造自适应度函数 | 第42-43页 |
3.6.5 依据生成课程表的自适应值来选择可行性课程表 | 第43页 |
3.7 与其它常用排课算法比较 | 第43-46页 |
3.7.1 贪心算法 | 第43-44页 |
3.7.2 回溯算法 | 第44-45页 |
3.7.3 遗传算法 | 第45-46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4 高校排课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47-69页 |
4.1 系统开发平台 | 第47页 |
4.2 系统整体架构模型设计 | 第47-48页 |
4.3 系统需求分析 | 第48-53页 |
4.3.1 业务需求分析 | 第48页 |
4.3.2 系统用户身份分析 | 第48-50页 |
4.3.3 用例结构模型分析和设计 | 第50-51页 |
4.3.4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和设计 | 第51-53页 |
4.3.5 系统其它辅助功能需求分析 | 第53页 |
4.4 构建排课系统的动态行为模型 | 第53-54页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第54-60页 |
4.5.1 数据库需求分析 | 第54-55页 |
4.5.2 构建数据库结构模型——E-R图 | 第55-56页 |
4.5.3 数据流程图设计 | 第56页 |
4.5.4 数据库详细设计 | 第56-60页 |
4.6 系统的主要交互窗体设计 | 第60-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5 系统功能测试和分析 | 第69-73页 |
5.1 系统运行环境及测试参数 | 第69页 |
5.2 智能排课系统性能测试实验 | 第69-72页 |
5.2.1 课程数对C-APSO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70页 |
5.2.2 排课粒子数量对C-APSO算法性能的影响 | 第70-72页 |
5.3 实验数据分析应用C-APSO算法解决排课问题的可行性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6 研究总结和展望 | 第73-75页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第73-74页 |
6.2 后续工作的展望 | 第74-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