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6页 |
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2 茶多糖的组成 | 第16-17页 |
3 茶多糖的提取、分离和纯化的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提取工艺 | 第17-18页 |
·单一提取法 | 第17页 |
·综合提取法 | 第17-18页 |
·提取方法 | 第18-19页 |
·水提法 | 第18页 |
·酶法提取 | 第18页 |
·超声波辅助法提取 | 第18-19页 |
·微波辅助法提取 | 第19页 |
·茶多糖的分离 | 第19页 |
·脱蛋白 | 第19页 |
·Sevag法 | 第19页 |
·三氯乙酸法 | 第19页 |
·三氟三氯乙烷法 | 第19页 |
·茶多糖的脱色 | 第19-20页 |
·离子交换法 | 第20页 |
·金属络合法 | 第20页 |
·物理吸附法 | 第20页 |
·氧化法 | 第20页 |
·茶多糖的进一步纯化 | 第20-22页 |
·分步沉淀法 | 第20-21页 |
·季胺盐沉淀法 | 第21页 |
·超滤法 | 第21页 |
·柱层析 | 第21-22页 |
4 茶多糖的含量和分子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滴定法 | 第22页 |
·间接滴定法 | 第22页 |
·直接滴定法 | 第22页 |
·比色法 | 第22-23页 |
·加碱比色法 | 第22页 |
·加酸比色法 | 第22页 |
·气相色谱法 | 第2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第22-23页 |
5 茶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茶多糖的降血糖作用 | 第23页 |
·茶多糖的降血脂作用 | 第23页 |
·茶多糖的增强免疫功能 | 第23-24页 |
·茶多糖的防辐射作用 | 第24页 |
·茶多糖的抗凝血及抗血栓作用 | 第24-25页 |
7 本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25-26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普洱茶多糖含量测定方法的研究 | 第26-34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6-27页 |
·试验原料 | 第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26-27页 |
·试验方法 | 第27页 |
2 | 第27-29页 |
·葡萄糖对照储备液的配制 | 第27页 |
·样液的配制 | 第27页 |
·苯酚试剂的配制 | 第27页 |
·试验条件的确定 | 第27-28页 |
·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7页 |
·苯酚用量的确定 | 第27页 |
·浓硫酸用量的确定 | 第27-28页 |
·加酸后沸水浴时间的确定 | 第28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28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28页 |
·加标回收率测定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3页 |
·多糖最佳检测波长的确定 | 第29-30页 |
·苯酚用量的确定 | 第30页 |
·浓硫酸用量考察结果 | 第30-31页 |
·加酸后水浴时间的考察 | 第31页 |
·标准曲线的制作 | 第31-32页 |
·精密度试验 | 第32页 |
·加标回收率试验 | 第32-33页 |
·普洱茶多糖含量测定 | 第33页 |
4 讨论 | 第33页 |
·浓硫酸对检测的影响 | 第33页 |
·苯酚对检测的影响 | 第33页 |
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 | 第34-46页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4-35页 |
·原料 | 第34页 |
·试剂 | 第34页 |
·设备和仪器 | 第34-35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5-37页 |
·测定方法 | 第35页 |
·普洱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 | 第35页 |
·直接水提法单因素试验 | 第35-36页 |
·提取时间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5页 |
·提取温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5-36页 |
·固液比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提取次数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乙醇加入量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超声波提取法单因素试验 | 第36-37页 |
·提取温度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固液比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页 |
·提取次数对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6-37页 |
·正交方案设计 | 第37页 |
·不同浸提方法的比较 | 第37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5页 |
·直接水提单因素实验结果 | 第37-41页 |
·浸提时间对普洱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37-38页 |
·浸提温度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固液比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9页 |
·提取次数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乙醇浓度对普洱茶多糖的影响 | 第40-41页 |
·超声波提取法单因素试验结果 | 第41-43页 |
·超声时间对普洱茶多糖提取率的影响 | 第41页 |
·超声温度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1-42页 |
·固液比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2页 |
·超声次数对普洱茶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42-43页 |
·正交试验结果 | 第43-45页 |
·超声波提取和直接水浸提取对比试验结果 | 第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普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第46-5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46-47页 |
·试验原料 | 第46页 |
·试剂 | 第46页 |
·设备和仪器 | 第46-47页 |
2 试验方法 | 第47-51页 |
·普洱茶多糖的分离纯化路线 | 第47页 |
·普洱茶粗多糖的制备工艺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检测分析方法 | 第47-48页 |
·有关指标的计算 | 第48页 |
·脱色工艺的确定 | 第48-49页 |
·脱色方法的确定 | 第48-49页 |
·脱色树脂的筛选 | 第49页 |
·脱蛋白工艺的选择 | 第49-50页 |
·sevag法脱蛋白 | 第49-50页 |
·三氯乙酸法脱蛋白 | 第50页 |
·盐酸等电点法 | 第50页 |
·分离、脱盐 | 第50页 |
·干燥 | 第50-51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51-57页 |
·测定多糖含量的葡萄糖标准曲线 | 第51页 |
·测定蛋白质含量的标准曲线回归方程 | 第51页 |
·树脂脱色研究 | 第51-54页 |
·树脂初筛试验 | 第51-52页 |
·温度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2页 |
·树脂用量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pH对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料液浓度对树脂脱色效果的影响 | 第54页 |
·脱蛋白工艺的确定 | 第54-56页 |
·Sevag法脱蛋白效果 | 第54-55页 |
·三氯乙酸法脱蛋白效果 | 第55-56页 |
·盐酸等电点法脱蛋白效果 | 第56页 |
·普洱茶多糖DEAE洗脱 | 第56-57页 |
4 小结 | 第57-58页 |
第五章 普洱茶多糖的理化性质研究 | 第58-65页 |
1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试验原料 | 第58页 |
·试剂 | 第58页 |
·设备和仪器 | 第58-59页 |
2 试验方法 | 第59-60页 |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59页 |
·普洱茶多糖理化性质研究 | 第59-60页 |
·水溶性 | 第59页 |
·热稳定性 | 第59页 |
·酸碱稳定性 | 第59页 |
·紫外光谱(UV) | 第59页 |
·硫酸-咔唑反应 | 第59-60页 |
·费林试剂反应 | 第60页 |
·碘-碘酸钾反应 | 第60页 |
·茚三酮反应 | 第60页 |
·三氯化铁反应 | 第60页 |
·双缩脲反应 | 第60页 |
·黄蛋白反应 | 第60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60-63页 |
·溶解性测定 | 第60-61页 |
·热稳定性 | 第61页 |
·酸碱稳定性 | 第61页 |
·TPS的其它物理化学性质 | 第61-62页 |
·TPS单糖组成分析 | 第62-63页 |
4 小结 | 第63-65页 |
第六章 普洱茶多糖功能活性的初步评价 | 第65-73页 |
1 材料与设备 | 第65-66页 |
·试验材料 | 第65页 |
·试剂 | 第65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65-6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66-69页 |
·TPS抗氧化作用 | 第66-67页 |
·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 | 第66页 |
·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66-67页 |
·TPS降血糖作用 | 第67-69页 |
·TPS对小肠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 第67-68页 |
·TPS对肝脏葡萄酶和己糖激酶活性的影响 | 第68-69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69-72页 |
·TPS清除自由基能力 | 第69-70页 |
·TPS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 | 第69页 |
·TPS清除羟基自由基能力 | 第69-70页 |
·TPS降血糖作用 | 第70-72页 |
·TPS对小肠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 第70-71页 |
·TPS对己糖激酶(HK)、葡萄糖激酶(GCK)的作用 | 第71-72页 |
4 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6页 |
1 结论 | 第73-74页 |
2 创新 | 第74-75页 |
3 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英文缩略简写表 | 第82-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作者简介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