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霉菌生物型种衣剂及其防病机理的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 种衣剂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生物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复合种衣剂的研究进展 | 第14页 |
·新型环保种衣剂 | 第14-15页 |
·种衣剂配套助剂研究 | 第15页 |
2 壳聚糖在农业上的应用 | 第15-17页 |
·生长调节剂及种衣剂 | 第15-16页 |
·植物病害诱抗剂 | 第16-17页 |
·壳聚糖改良土壤的效应 | 第17页 |
3 霉菌功能研究进展 | 第17-20页 |
·生物防治作用 | 第17-18页 |
·促进植物生长 | 第18页 |
·诱导植物抗病性 | 第18-19页 |
·生物修复作用 | 第19页 |
·生物降解作用 | 第19-20页 |
·木霉的应用前景 | 第20页 |
4 展望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种衣剂的研制 | 第21-28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材料 | 第21页 |
·助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1页 |
·助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1-22页 |
·助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2页 |
·助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2页 |
·助剂配方的筛选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助剂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2-24页 |
·壳聚糖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申嗪霉素对木霉菌生长的影响 | 第23-24页 |
·助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25页 |
·壳聚糖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4-25页 |
·申嗪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5页 |
·助剂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5页 |
·助剂混配对病菌的抑制作用测定 | 第25-26页 |
·助剂配方的筛选 | 第26-27页 |
3 讨论 | 第27-28页 |
第三章 种衣剂田间防效和增产效果 | 第28-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8页 |
·供试菌株与助剂 | 第28页 |
·供试培养基 | 第28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8页 |
·木霉菌种衣剂制备 | 第28-29页 |
·木霉液体发酵 | 第28-29页 |
·木霉固体发酵 | 第29页 |
·种衣剂的制备 | 第29页 |
·种衣剂中孢子量的计算 | 第29页 |
·病原菌的扩繁 | 第29页 |
·盆栽试验 | 第29-30页 |
·田间小区试验 | 第30页 |
·上海奉贤南桥农场 | 第30页 |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 第30页 |
·浙江东阳玉米研究所 | 第30页 |
·调查方法 | 第30-31页 |
·上海试验点 | 第30页 |
·广东试验点 | 第30页 |
·浙江试验点 | 第30-31页 |
·调查结果计算 | 第3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7页 |
·种衣剂孢子量的计算 | 第31页 |
·盆栽防效 | 第31-34页 |
·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的防病效果 | 第31-32页 |
·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2-34页 |
·接种纹枯病菌后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2页 |
·接种茎腐病菌后种衣剂对玉米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32-34页 |
·大田防效试验 | 第34-36页 |
·上海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 第34-35页 |
·广东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 第35页 |
·浙江试验点的调查结果 | 第35-36页 |
·种衣剂对玉米生长的影响 | 第36页 |
·种衣剂对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上海试验点结果 | 第36-37页 |
·广东试验点结果 | 第37页 |
3 讨论 | 第37-39页 |
第四章 种衣剂对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试验材料 | 第39-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9页 |
·试剂 | 第39-40页 |
·磷酸缓冲溶液储备液 | 第39页 |
·粗酶提取液 | 第39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39页 |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39页 |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39-40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0页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40页 |
·抗病性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播种及取样 | 第40页 |
·酶液提取及酶活性测定方法 | 第40-41页 |
·酶液提取 | 第40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40-41页 |
·多酚氧化酶活(PPO)性测定方法 | 第41页 |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方法 | 第41页 |
·丙二醛(MDA)含量测定 | 第4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6页 |
·玉米幼苗根部酶活变化 | 第41-44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41-42页 |
·多酚氧化物酶(PPO)活性 | 第42-43页 |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43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43-44页 |
·玉米幼苗叶部酶活变化 | 第44-4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 | 第44页 |
·多酚氧化物酶(PPO)活性 | 第44-45页 |
·超氧物歧化酶(SOD)活性 | 第45页 |
·丙二醛(MDA)含量 | 第45-46页 |
3 讨论 | 第46-47页 |
第五章 种衣剂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4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页 |
·试验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页 |
·实验设计 | 第47页 |
·取样 | 第47页 |
·土壤微生物数量计数方法 | 第4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总量的变化 | 第48-49页 |
·细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 第49-50页 |
·放线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 第50页 |
·真菌总数的变化及方差分析 | 第50-51页 |
3 讨论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