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文书提出命令制度概述 | 第10-14页 |
(一)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概念 | 第10页 |
(二)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根据——文书提出义务 | 第10-14页 |
1.文书提出义务的概念 | 第10-11页 |
2.文书提出义务的性质 | 第11页 |
3.文书提出义务的理论起源 | 第11-14页 |
二、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14-22页 |
(一)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 | 第14-16页 |
1.申请文书的内容 | 第14-15页 |
2.文书特定协助义务 | 第15-16页 |
(二)文书提出命令的审查与裁判 | 第16-17页 |
(三)对文书提出义务人的救济 | 第17-19页 |
1.文书提出拒绝权 | 第17页 |
2.秘匿审查程序 | 第17-18页 |
3.秘密保护程序 | 第18-19页 |
(四)违反文书提出命令的制裁 | 第19-22页 |
1.对当事人的制裁 | 第19-20页 |
2.对第三人的制裁 | 第20-22页 |
三、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域外立法 | 第22-25页 |
(一)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域外立法 | 第22-23页 |
1.德国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22页 |
2.日本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22-23页 |
3.中国台湾地区的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23页 |
(二)域外立法的启示与借鉴 | 第23-25页 |
1.正式立法确立文书提出命令制度 | 第23页 |
2.转变诉讼模式 | 第23-24页 |
3.明确限定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适用条件 | 第24-25页 |
四、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现状考察 | 第25-30页 |
(一)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立法现状 | 第25-26页 |
(二)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司法适用 | 第26-27页 |
(三)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 第27-30页 |
1.文书提出义务的主体范围过窄 | 第27页 |
2.对文书提出义务的客体范围缺少相应规定 | 第27-28页 |
3.对制度运行机制的规定过于笼统 | 第28页 |
4.制裁规则单一 | 第28页 |
5.未规定对裁定结果的救济措施 | 第28-30页 |
五、完善我国文书提出命令制度的建议 | 第30-35页 |
(一)扩大文书提出义务的主体范围 | 第30-31页 |
(二)明晰文书提出义务的客体范围 | 第31页 |
(三)完善制度的运行机制 | 第31-33页 |
1.文书提出命令的申请 | 第31-32页 |
2.文书提出命令的审查 | 第32-33页 |
(四)增加对违反文书提出命令的制裁规则 | 第33页 |
(五)规定对裁定结果的的救济措施 | 第33-35页 |
1.对于被申请人的救济 | 第34页 |
2.对于申请人的救济 | 第34-35页 |
结语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致谢 | 第39页 |